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連體嬰分割術後之動作發展-個案報告
Motor development of conjoined twin children post separation surgery –Case Report.
劉盈綺1、簡婕1、丁季瑋1、林芮竹1、梁忠詔1
Ying-Chi Liu1, Chien Chieh1, Ji-Wei Ding1, Jui-Chn Lin1, Chung-Chao Liang1
1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花蓮慈濟醫院兒復中心
1Pediatric Rehabilitation Center, Hualien Tzu Chi Hospital, Buddhist Tzu Chi Medical Foundation
研究背景與目的:近年醫學進步,連體嬰(conjoined twin ) 成功分割手術案例漸增,大部分個案皆在一歲前接受分割手術,減少因身體相連影響成長及發展。花蓮慈院今年接受第二對國外連體嬰分割手術,治療過程除了外科及兒科手術團隊外,也加入早療復健團隊。回顧文獻探討連體嬰術後動作發展的報告較缺乏,因此本研究以個案報告方式探討1歲3個月大連體嬰術後之動作發展。
方法:個案為一對1歲3個月女性的菲律賓籍連體嬰,這對連體嬰除了肝臟外皆有各自的內臟器官及四肢關節,於104-01-09住院接受分割前營養及腹部組織擴張器的治療,在104-03-13(約2個月後)接受分割手術,術後第6天即接受物理及職能治療。第一次治療時進行動作發展評估並與媽媽討論雙胞胎姊妹在病房狀況,之後每週安排4-5次物理及1-2次職能治療。物理及職能治療各有二位治療師分別對分割後之姊妹進行一對一治療,治療時間約50-60分鐘。物理治療內容包括動作發展誘發、坐姿及站姿平衡訓練、移動及轉位訓練,治療過程同時與媽媽及護理人員討論在病房內的活動建議,主要強調將個案已經學會的動作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而職能治療內容包括認知、精細動作及生活自理的訓練。個案每週的粗動作進程表現則使用粗大動作功能量表-66題版(GMFM-66)評估,分割手術後及出院前的動作發展則使用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
結果:雙胞胎姊妹在認知及語言發展皆無異常,但因腹部相連在動作的活動上有嚴重受限,依媽媽描述她們平常活動時間皆由媽媽抱著,偶而可以由媽媽扶著身體站立或面對面坐著玩,在地板上則因姊姊常翻身壓著妹妹身體,所以無法在地板活動。因此在術前她們已有站姿及坐姿的動作經驗,但未有移動及轉位的動作。分割術後雙胞胎姊妹開始練習各項動作,分割後的動作能力以CDIIT評估,分數如下: 粗動作原始分數11/發展商數54;精細動作原始分數13/發展商數78。雙胞胎姊妹治療後第一週粗動作能力以GMFM-66評估,姊姊40.44%(95%CI:38.15-42.73)/ 妹妹36.79%(95%CI: 33.91-39.76),在治療後第二週粗動作能力: 姊姊47.68%(95%CI:45.5-49.86)/ 妹妹45.14%(95%CI: 43.08-47.2),姊姊進步7.24%而妹妹進步8.35%。在出院前的粗動作發展原始分數25/ 發展商數72。而精細動作則與術後評估分數相同。
結論: 雙胞胎姊妹因腹部相連無法有移動及轉位的動作經驗,術後姊姊因身體相連時有翻身及趴姿的動作經驗,所以姐姐訓練後第一週粗動作能力較妹妹高,主要是姊姊在趴姿及爬行等動作進步較快,但這樣的差距在第二週則減少,妹妹也能快速學會在趴姿下的動作能力。以系統理論觀察姊妹倆的動作表現,此對連體嬰在分割前已具成熟姿勢反應及神經動作控制,一旦解除身體相連的受限因子,經動作訓練在術後2-3週快速增加動作技巧,粗動作從商數54進步到72,原始分數進步了14分。而精細動作則無顯著改變,可能因身體相連時雙手仍有操作經驗。連體嬰因身體相連以致影響早期動作發展,分割術後動作技巧能快速增加,由於出院前雙胞胎姊妹仍有動作邊緣遲緩狀況,長期的影響仍需要再追蹤。
關鍵字:連體嬰、動作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