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22屆 「疫」起「fun」轉療育趣-多元社區療育課程對發展遲緩兒童家長自我充權之歷程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疫」起「fun」轉療育趣-多元社區療育課程對發展遲緩兒童家長自我充權之歷程

Empowering Parents through Community-based Early intervention amid Pandemic

鄭舟芳1*(通訊作者)、林芳羽2

Chou-Fang Cheng1, Fang- Yu Lin2

1弘毓基金會兒童發展組教保老師、2美國奧瑞岡大學特殊教育博士候選人

1Department of Child Development, Hong-Yu Social Welfare Fundation.2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and Clin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Oregon.

研究背景與目的:

以家庭為中心早期療育服務包含親職教育、早期教育、強化家庭功能與促進嬰幼兒發展,以期達到預防效果(曹純瓊等人,2007);為有效落實早期療育,並實際應用於弱勢家庭中,「社區療育」對身心障礙服務正是當前所努力的方向之一,其中涵蓋了「活動與參與」、「社區化服務」及「融合教育」之理念(柯平順等人,2015)。然而,自2020年迄今,國內新冠肺炎的疫情發展與防疫政策,導致許多特殊需求兒童的早期療育與幼兒教育都處在暫時中斷或受到不等程度的影響,為能在疫情期間持續提供以家庭為中心的早療服務,社區療育須調整型態和實務做法,故本研究旨在探索因應疫情和防疫政策所執行的社區療育課程型態,以及社區療育課程對發展遲緩兒童家長自我充權之成效與歷程。

方法:

本研究的社區療育課程以居家活動為核心,在課程中融入家長可執行的繪本時間、音樂律動、科學手作、體能活動之元素,並透過親子遊戲方式作為貫穿。社區療育課程分為實體課程及線上視訊兩種參與型態,實體課程的上課方式分為一對一及團體課程模式,線上視訊課程則皆採以一對一模式進行,一期的社區療育共有12堂課本研究採方便取樣,研究對象為民國109110年間參與社區療育課程的親子共20位,兒童年齡介於一歲至六歲,其中6位兒童參與實體一對一社區療育課程、7位兒童參與實體團體課程、7位兒童參與線上課程,其中一個家庭長期參與實體課程及線上視訊課程。本研究採混合研究法,透過質性主題分析社區療育紀錄、教學省思和家長回饋,歸納不同模式的社區療育課程特點和成效;並且透過研究者自行設計的四分制問卷調查課程後的家長自我效能。

結果:

結果分析顯示,本研究因應疫情所採取的社區療育課程特點包含: (1)家長參與、(2)親子互動與共學、(3)強調親職能力、(4)活動設計居家化。對於實體課程,家長普遍給予正向回饋,包含: 增加親子互動、有助於家長觀察教保人員如何引導與操作對於線上視訊課程,家長回饋指出線上課程設計居家化,更容易於平日在家執行,有助於在日常生活中促進發展遲緩兒童學習,增進日常親子互動頻率。家長問卷調查結果也顯示不論是實體或是線上課程後,家長自我效能普遍良好。77%實體課程的家長和86%線上課程的家長認為自己更了解孩子的發展和優勢;54%參與實體課程的家長和57%線上課程的家長表示孩子的能力進步很多。77%參與實體課程的家長和86%線上課程的家長執行居家親職技巧至少每週二次以上。54%參與實體課程的家長和57%線上課程的家長習得兩種以上的居家親職技巧。

結論:

本研究顯示在疫情期間的社區療育課程型態不論是實體或線上課程,以居家活動和親子互動為課程主軸,不僅能讓發展遲緩兒童家長更了解孩子的發展能力與優勢,也能習得並應用親職技巧,有助於促進日常居家療育活動執行頻率,如此以家庭為中心」的社區療育能讓家長持續自我充權,讓疫情期間的早期療育不停歇

關鍵字:社區療育、發展遲緩、家長充權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