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論文大會 報導
歐鎧嘉
Kai-Jia Ou
童綜合醫療社團法人童綜合醫院復健技術部物理治療組
Physical Therapy Unit of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s Section, Tung’ Taichung Metro-Harbor Hospital
背景與目的:
痙攣型的病患主要是由於受到損傷的腦部放出不正常的訊息到肌肉,使肌肉呈現高張力,導致肌僵硬而呈現緊縮的狀態,且肌肉保持在不正常的狀態下,因而動作較為遲緩與笨拙,此種病人很難有大幅度的運動,因此常有畸形或痙攣的產生是腦麻兒中最常見的一個類型。常規的物理治療方法,如Bobath 療法、推拿等,雖然一定程度上可提高肢體的運動、平衡及協調功能,但訓練過程中不能充分調動兒童積極性、主動性,存在兒童主動參與訓練不足等缺陷。懸吊運動訓練作為一種有效的神經肌肉反饋重建方法,強調主動訓練的觀念,其技術的核心為依靠神經肌肉激活,重建其正常功能模式及神經控制模式。先前研究發現對痙攣型腦性麻痺兒童進行懸吊運動訓練能夠明顯改善其運動能力。本研究目的探討懸吊運動訓練對痙攣型腦性麻痺兒童運動及平衡功能的影響。
方法:
本研究使用隨機對照試驗(RCT),選取符合標準之方法將97例痙攣型腦性麻痺兒童隨機分為試驗組(49 例)和對照組(48 例)。兩組均採用常規復健訓練,試驗組在常規復健訓練的基礎上增加懸吊運動訓練。懸吊運動訓練按照階梯式訓練原則,每組訓練動作重複6次,重複3組,組間休息30 s,每日1次,每週5次,持續6個月。主要有以下動作:(1)蹬踏訓練:將踏板放於懸吊帶中,兒童雙足交替放於踏板上,雙上肢握住懸吊繩,通過下肢向上蹬的力量完成此動作;(2)分腿訓練:兒童側臥位,吊帶套入上方下肢膝關節和踝關節,治療師固定下方下肢,緩慢升高懸吊點同時加以震顫技術;(3)平衡及重心訓練:兒童雙足踏在懸吊板上與肩同寬,雙手抓住懸吊繩,治療師前後左右移動懸吊板,兒童的身體與地面保持垂直;(4)蹲起訓練:兒童雙上肢抓住懸吊繩,健側下肢踝部置於懸吊帶中,患側下肢作屈膝、伸膝運動;(5)骨盆旋轉練習:兒童仰臥位,一側膝關節下方放置鋼性懸吊帶,另一腿無懸吊,腰部加支持帶,囑兒童抬臀、伸髖、伸膝,同時旋轉骨盆,雙腿分開一定距離。分別於治療前、治療後1、3、6個月記錄粗大運動功能測試量表-88(GMFM-88)D、E區(站立和行走兩大功能區)及Berg平衡量表得分,同時進行表面肌電圖檢查,觀察內收肌、腓腸肌的表面肌電信號均方根值(RMS)的變化。
結果:
隨著治療時間延長,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的GMFM D、E 區和Berg平衡量表得分較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且試驗組在改善GMFM D、E 區(站立和行走兩大功能區)和平衡功能方面優於對照組(P);兩組內收肌和腓腸肌的表面肌電信號均方根值(RMS)隨著治療時間延長而逐漸下降,且試驗組的降低幅度大於對照組(P)。
結論:
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懸吊運動訓練能夠有效改善痙攣型腦性麻痺兒童的運動和平衡功能。但由於目前對腦性麻痺兒童進行懸吊治療的研究比較局限片面,訓練方法也比較單一,導致治療效果欠佳,未來需要把針對不同類型腦性麻痺的懸吊治療作為研究重點。懸吊運動訓練治療具有無痛的特點,兒童對其有良好的依從性,因此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而有關懸吊運動訓練對改善腦性麻痺兒童運動及平衡功能的作用機制,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
關鍵字:腦性麻痺;懸吊運動訓練;平衡功能;粗大運動功能測試量表-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