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論文大會 報導
家長‒專業合作運用功能性目標促進發展遲緩兒童的參與:個案報告
Promote Participation for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via Parent-Professional Collaboration and Functional Goals: A Case Report
陳姵蓉1、潘懿玲2*
Pei-Rong Chen1, Yi-Ling Pan2*
1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 2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技術科
1School and Graduate Institute of Physical Therapy, College of Medicin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2Division of Physical Therapy, Department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Taipei, Taiwan
背景與目的:在早療領域中,促進發展遲緩兒童參與日常生活是專業人員介入的焦點。根據文獻回顧,兒童參與會受到家庭的高度影響,包括家長解決問題的能力、家長的應對方式、以及家庭的社會支持。專業人員若能支持家長選出想要改變的事項並轉化成功能性目標;並以此為基礎和家長共同討論擬定介入策略,較傳統介入更能能提高兒童的參與表現。本次個案報告為一位實習物理治療師於教師指導下進行家長‒專業合作,以功能性目標為基礎促進兒童參與的臨床經驗,並且分享介入過程的心得。
方法:個案為一位3歲4個月,患有混和型發展遲緩,輕‒中度,合併肌肉無力,待確認神經肌肉疾病之男童。家長有療育意願,但對療育的動機與配合度尚可,親職知能也不足。治療師首先與媽媽經由晤談了解家庭想改變的事項與個案在對應作息當中的投入程度、獨立情形及社會關係。接著與媽媽共同訂出以下2項功能性目標:1).OO會參與晚餐後時間,當他在作息中能獨自扶傢俱/推車安全在客廳移動,不會跌倒,至少10分鐘,5天/周,連續三個禮拜,我們就知道這個目標達成了;2). OO會參與晚上到公園散步時間,當他可以牽單/雙手走完公園一圈(100公尺),休息<=2次,5天/周,連續三個禮拜,我們就知道這個目標達成了。之後於每次介入時依目標與家長討論與演練介入策略。
結果:安排的十一次介入中家長與個案出席5次。後續個案因轉換機構而停止本院療育,但在最後一次介入時個案已有進展,目標1已接近達成。媽媽主訴個案晚餐後可在客廳站走活動維持約10分鐘,在客廳移動時,站走與臀移機率約各50%。個案也已能在家中開始放手行走1-3公尺。
透過此個案經驗,筆者可了解到以家庭為中心的早期介入中,有許多因素,例如家長動機,可運用的時間,個案健康狀況等均會影響到服務執行與成效。雖然此模式並沒有提升個案療育出席率,但卻讓有限的療育時間更能聚焦於個案的功能,引發家長思考與演練協助兒童的技能。
結論:臨床上支持家庭找出想改變的事項並轉化成功能性目標,以此為基礎和家長合作提供早期介入服務,可達到家長增能、提升兒童參與表現的成效。而實習物理治療師在養成過程中,也需增進以家庭為中心的相關知能,以提升未來臨床執業之能力。
關鍵字:早期介入、參與、功能性目標、物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