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Analyzing the results on the Chinese Child Developmental Inventory 高雄醫學大學 物理治療學系 王慧儀
研究背景與目的 中國兒童發展量表(Chinese Child Developmental Inventory,以下簡稱CCDI)為一套針對年齡為6個月至6歲3個月大的兒童之身心發展情況進行初步篩檢而設立的評估量表。CCDI目前被廣泛地應用於臨床評量,其中包括醫療院所中的兒童發展聯合評估門診中。其評量的內容包含了8個評估領域,分別為:粗動作、精細動作、溝通表達、概念理解、環境理解、身邊處理、人際社會,及一般發展。目前在臨床中以名稱為「學齡前兒童行為調查小冊」之小本,共匯編320個題目,藉由兒童的家長以「有或無」的方式填答,填答結果再由專業人員進行整理分析。以家長填答的評量方式,有其臨床施測的便捷性。然而,自CCDI編製後至今,已相隔有數十年的時期,此量表施測內容的適切性如何?此外,CCDI的施測結果與填答者的家庭人口學變項間是否會有某些特別的關聯性?此些議題值得專業人員的關注與探討。本篇的研究目的有二,其一為針對隨意取樣的4~6歲兒童,整理分析CCDI的篩檢結果;其二為探討評量結果與量表填答人(兒童的主要照顧者)之家庭人口學特徵間之關聯性。 研究方法 從三所普通幼稚園中以方便取樣的方式共取得356名年齡在4到6歲的兒童;取樣時並無發現有明顯發展遲緩情況的兒童。經家長簽署參加者同意書後,每位家長填寫一份CCDI量表及家庭人口學資料表。研究人員將填答結果對照受測兒童的實際年齡,即可演算得受測兒童在CCDI的8個發展領域之各個成長百分比,即為其發展商數。當發展商數值介於100~80時,表示兒童的發展能力相符於其實際年齡的能力;當商數值為80~70間時,表示發展情況處於邊界區內;當低於70以下,表示評量區辨出兒童的發展情況為遲緩。研究資料的分析重點為,比較在4、5、6歲三個年齡層兒童所呈現CCDI發展商數,及區辨出兒童為正常、邊界或遲緩發展的評量結果。此外,分析評量結果與家庭人口學特徵變項間的相關性。 結果 在個案兒童中,4歲年齡層有145名(40.7%),5歲有176名(49.4%),及6歲有35名(9.8%);男女生分別有184名(51.7%)及172名(48.3%)。家長包含43名(12.1%)父親、287名(80.6%)母親、4名祖輩父母(1.1%)及4名其他親屬,其餘的18名(5.1%) 未寫上其身份。使用CCDI評估得兒童之發展商數,從4到6歲兒童的平均發展商數呈現逐漸的下降。在區辨出發展程度方面,8個發展領域中的粗大動作及人際社會領域有高百分比的兒童被區辨為發展遲緩,分別佔全體兒童的32%及23%,此兩領域從4歲年齡層佔有5~6%的遲緩兒童,到5歲及6歲年齡層晉升達30~50餘百分比之兒童的評分呈現為發展遲緩;在環境理解、溝通表達及身邊處理領域也分別有6%、4%及3%的兒童被區辨為發展遲緩。另一方面,精細動作、概念理解及一般發展此三個領域在全體個案中只佔0~1%的兒童被歸入為遲緩發展。 在相關分析方面,粗動作領域之發展商數與子女數(r = 0.135, p=0.015)及受測兒童的家中排行(r= 0.144, p=0.010)間有顯著的正相關,即家中有較多子女,或是受測兒童的排行愈小,其粗動發展商數則愈高。針對三類發展程度(正常、臨界、遲緩),統計分析顯示溝通表達領域的評量結果與兒童性別有顯著的關聯性(X2 2df =8.41, p= 0.015),184名男生中有7名 (3.8 %)被區辨為遲緩發展,而172名女生中則有9名 (5.2 %)。針對家長職業別,分析得從商的家長評量其兒童之環境理解領域所得之發展商數(平均商數為103%),顯著地(p<0.05)高於職業別為「醫師或律師或工程師」的家長(平均商數為86%)及家管的家長(平均商數為95%);此外,在人際社會領域中,同樣為從商的家長(平均發展商數為92%),比起家管之家長(平均商數為83%),有顯著(p=0.019)較高的兒童發展商數值。 討論與結論 從本篇研究,在發展商數中可將8個評量領域分得三組別:(1)「粗大動作及人際社會領域」- 此兩領域的評量結果得到最低的平均發展商數(分別平均為79及87),並且較大年齡層兒童有較高比例的個案被區辨為發展遲緩(最高比例為在6歲有54%的兒童); (2)「環境理解、溝通表達,及身邊處理領域」- 兒童取得平均約為100的發展商數值,並且同樣地在較大年齡層兒童中有較高比例個案被區辨為發展遲緩(最高比例為在6歲年齡層的11%); (3)「精細動作、概念理解,及一般發展領域」- 平均有100以上(105~110)的發展商數,此三領域中較小年齡層兒童才有出現被區辨為發展遲緩的個案(最高比例為在4歲年齡層的2 %)。若檢視CCDI的分析常模圖,可了解從直線圖中8個發展領域的常模上限年齡,同樣可歸納得此三個組別。於粗大動作及人際社會領域,在常模結果中提供對照得分的上限年齡為4歲3個月大,即兒童最佳的能力年齡只能上達4歲3個月,若有比此更為年長的兒童,則在其評估結果必會低於100%的發展商數,此為受限於量表評分之所謂「天花板效應」之故。此外,在環境理解、溝通表達,及身邊處理領域,其常模上限年齡為5歲3個月大,若兒童之實際年齡未達5歲3個月者,其評量得分均能有常模對照值作比對,然而對於年齡較大兒童,則評量的得分同樣可能受常模中所提供的能力年齡上限的限制,而出現發展商數值必低於100的情況。而在精細動作、概念理解,及一般發展領域,其常模上限為5歲半至6歲3個月,即此三領域具有較年長兒童發展情況的檢驗能力。本研究結果顯示以CCDI評量學齡前兒童,可能會因量表施測內容有局部的不足,而造成評估結果的部分誤差。使用者在臨床應用此量表時,須加以判識評量的結果,以考量是否存在可能的評量誤差。 此外,從本篇中呈現CCDI的評量結果與兒童家中的手足數、受測兒童在家中排行及其性別,及填表家長的職業別等變項間有統計學上有意義的相關性,可能原因為此些家庭因素對兒童的成長情況有顯著的影響,也可能具有此些家庭特徵之照顧者,對其孩子成長的情況有特別的觀感。此些研究的結果將有助於臨床專業人員在判讀CCDI的評量結果時,當需要斟酌考量相關影響因素時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