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九屆 認知社會情緒發展遲緩兒童療育暨親職教育之臨床心理服務模式初探---個案研究報告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Clinic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model for children with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l delay - Pilot study with a Case report
莊雅琴、鄭玲宜、楊翠芬
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早療評估中心


 

摘要
發展遲緩表現在認知、語言、粗大動作、精細動作及社會情緒領域。認知及社會情緒遲緩的孩子,例如全面性發展遲緩及疑似自閉症的兒童,由於缺乏溝通能力以及共同注意,在參與遊戲與接受引導學習方面也有困難。家長主要需求為日常生活中與孩子互動的技巧,以及處理孩子各種特殊行為表現的能力與信心。本研究以一對兩歲多、雙胞胎自閉症手足為對象,提供認知與社會互動訓練及家長親職教育作為先期試驗性研究,建立認知社會情緒發展遲緩兒童療育暨親職教育之治療模式,以期針對年齡與能力不適合進入團體課程的兒童,提供有效率的臨床心理服務。

關鍵字:全面性發展遲緩、共同注意、親職教育


壹、研究背景及目的
臨床心理師能運用兒童發展與心理學知識與技巧,以「著重發展理論及個體差異,並以互動關係為基礎」的處遇模式(DIR: Developmental, Individual-difference, Relationship-basic Model),以知識課程、觀摩學習、實作演練及回饋討論,增加家長的親職技巧,促進孩子的認知與社會情緒發展及行為表現。本先期研究主要欲建立臨床心理服務模式,以有限的專業人力時間及資源,促進孩子的共同注意能力、家長親職技巧與父母效能感,預期當家長在知識上瞭解各種親職技巧、藉由觀摩辨識技巧的運用以及實際運用,增加教養特殊兒童的自我效能感之後,持續在日常生活中的親子互動促進孩子的共同注意能力,應較能促進孩子在認知、人際互動等行為等各方面的表現。



貳、研究對象
「著重發展理論及個體差異,並以互動關係為基礎」的臨床心理處遇模式擬以『生理年齡3歲6個月以下、發展年齡1-3歲,診斷為發展遲緩及疑似有自閉症傾向的孩童與其家長/主要照顧者』為研究對象。本先期研究以一對兩歲多、雙胞胎自閉症手足的認知與社會互動訓練及家長親職教育為研究對象。



叁、研究方法
本臨床心理服務模式設計為兩階段、共十四次的療育及親職教育模組。在早療評估結束、家長取得評估報告後開始安排療育,療育以每次一小時、每週一次的方式進行。第一階段療育共七次,含療育(心理師與孩子)與親職教育(心理師與家長);第二階段療育共七次,包含親子互動(家長與孩子)與親職技巧回饋(心理師與家長),療育結束後安排一次發展評估,與家長討論後續療育方向後結案。本研究將針對量性分析(兩次發展評估的結果)及質性分析(觀察紀錄與回饋討論)分析本服務模式的效益與利弊。



肆、研究發現
一、孩童表現:兩個個案雖為同卵雙胞胎並均診斷為自閉症,但其認知及社會情緒行為表現仍有所相異之處。
(一) 發展表現變化:個案的認知發展表現部分,兩位個案均有顯著進步。在貝莉發展量表的認知發展評估表現,百分位數分別由1%提升至2%、2%提升至25%。
(二) 互動行為品質:個案從完全不理會大人,全場跑來跑去、迴避大人,到最後可以與媽媽有數次高品質的互動(拍打媽媽的手掌、注視媽媽的眼睛,等待拍掌後媽媽喊Give、Me、Five)。

二、家長親職技巧:家長在經過兩階段的療育之後,與孩子的互動較為順暢,較能了解孩子行為的處理原則,能有彈性的視孩子的表現作適當的引導;對於處理孩子重複性的刻板行為也能並運用創造力來增加內容、賦予意義,讓親子互動溝通循環次數增加;最後一次的親子互動療育課程中,孩子與家長共同一起玩一種玩具的時間最佳表現可維持在座位上玩玩具長達十分鐘以上。


伍、討論及結論
本臨床心理療育服務主要目的是運用地板時間活動及觀察回饋討論,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各項認知能力及行為特質,掌握引導孩子學習及互動的技巧,有助於家長在家藉由日常生活互動與遊戲中持續訓練及治療,以維持療育效果,並促進孩子各項技能的發展及親子互動關係。同時,藉由提升家長對於孩子行為觀察的敏銳度、增加親職教養能力,賦權(empower)將陪伴孩子長期療育路程的家長,建立家長有能力協助孩子的信心。本研究希望以此試驗性的先期研究,建立認知社會情緒發展遲緩兒童療育暨親職教育之臨床心理服務模式,根據不同發展年齡,建立各種地板時間遊戲活動與親職技巧內容,有效率地提供臨床心理服務,以協助該年齡與發展階段各項能力尚不適合進入團體課程的認知及社會情緒發展遲緩兒童。

自閉症患童的家長常常以各種療育方式、偏方甚至民間信仰來嘗試治療、幫助自閉症患童,少有研究者能以要求家長放棄為患童安排其他治療或療育方式以證實其治療成效。在本個案報告研究中,個案在認知發展的進步是否代表本臨床心理療育服務的效益,抑或是家長積極安排個案接受各種療育課程及在家長時間的引導訓練的結果,本研究並無法明確回答該問題,或提供最佳處遇模式。

參考書目
1. 葛林斯班(Greenspan SI)、薇德(Wieder S.)、西門絲(Simons R.)合著/劉瓊瑛譯(2005)。特殊兒教養寶典:促進智力和情緒成長的全新療法。台北市:久周文化。
2. 林亭宇、姜忠信、郭乃文、黃朝慶(2004)。發展障礙兒童之早期非語言溝通能力。慈濟醫學。第十六期。第五卷。第277-85頁。
3. Kasari (2007). UCLA Joint Attention Intervention with Caregivers and Their Children. Symposium held by Taiw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Psychologist.
4. Nancy Bayley (2006). Bayley Scales of infant and toddler development 3rd Edition administration manual. Harcourt Assessment, Inc.
5. Toni W. Linder (1993). Tansdisciplinary Play-Base Assessment: A functional approach to working with young children.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Co.
6. Wieder S. Greenspan SI. (2003). Climbing the symbolic ladder in the DIR model through floor time/ interactive play. Autism. 7(4): 425-35.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