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The Effects of Written Cues Strategies for a 4-year-old Child with Hyperlexic Autism
黃淑娟1*、廖逸萍2、吳炎村1
Shu-Chuan Huang1*,Yi-Ping Liao2、Yen- Chun Wu1
1財團法人天主教若瑟醫院復健科、2財團法人天主教若瑟社會福利基金會
1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St. Joseph’s Hospital,2 St. Joseph’s Social Welfare Foundation
研究背景與目的:高識字(hyperlexia)指的是發展障礙者在五歲前對於文字產生極大興趣,而發展出優異的字辨識能力,但閱讀理解有限,且有困難使用語言與人互動。(Healy,1982)他們的語言特徵通常使用仿說(echolalic)、缺乏自發性語言,尤其在回應開放式問句上特別困難。過去研究發現透過文字結合口語能促使有高識字能力的小孩去了解訊息的意義(Quill,1997),運用文字提示卡能提升自閉症男童的溝通效能,在沒有提示線索下也能保持正確的問答行為,並將此一問答能力類化到未訓練的主題、溝通者及情境下(Charlop-Christy et al. , 2003),並能有效提升對於開放式問句的理解(Holly, 2005)。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於自然情境下使用文字的提示策略,是否能提升高識字自閉症兒童對問句的理解,進而減少仿說問句、增加適當回應問句的能力。
方法:本研究以早療機構一名4歲高識字自閉症男童為研究對象,針對三種開放式問句『你要做什麼?』『換誰了?』『你要去哪裡?』的回應做訓練。研究採用單一受試多基準線設計,個案依序接受基線期、介入期及維持期的觀察和協助。當個案能停止仿說問句且正確回應問題達75%正確率時,才進入下一個問句的介入期。在介入期間,第一個問句『你要做什麼?』會在教室的角落區貼上『我要看書』『我要玩玩具』等字卡,並同時呈現在作息表;第二個問句『換誰了?』呈現在貼上姓名同班同學的桌上;第三個問句『你要去哪裡?』呈現在教室門口,以及個案在機構中可能活動的所有地點,如視聽教室、音樂教室、感統教室等,其照片與字卡也會同時呈現。文字提示策略的示範教學和評量會由研究者進行每週一次,每次30分鐘,並透過教保員根據機構中的日常作息隨機教學和收集語料。整個研究進行6個月,共有24次的評量紀錄。
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個案在基線期對三種問句都是以仿說問句的方式作為回應;在介入期以文字直接提示與協助後,個案可以不再仿說問句,並適當回應問題。更重要的是,在維持期移除文字提示後,個案對於第一個問句『你要做什麼?』可適當回答,並在家庭情境中發生,甚至有時在沒有提問情形下,個案也會自發性的表達如「我要吃餅乾」、「我要脫重力衣」等需求;第二個問句『換誰了?』個案可回答「換我了」,當使用手勢指其向他同學時,個案可彈性調整回答成「換 × ×」;第三個問句『你要去哪裡?』,因考慮機構中每日活動轉換的空間很多,先不移除提示,到該地點時改問『這是哪裡?』,個案可以回答正確地點。
結論:對於一些自閉症兒童若具有高識字能力的學習優勢,應在早期發現,並利用此一視覺優勢當作介入的工具,在自然情境教學下提供文字的提示,來協助其在語言理解發展上的弱勢,進而能適當回答問題,類化到不同生活場域,促進功能性的溝通。
關鍵字:高識字hyperlexia 、自閉症autism、文字提示written c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