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Narrative developmental story analysis:A 5-year-old child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陳蓉妍1、鄭卜元2*
Jung-Yen, Chen1、Pu-Yuan,Cheng2*
1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聽力學與語言治療研究所、2秀傳醫療財團法人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復健科
1Institute of Audiology and Speech Pathology,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2Dept. of Rehabilitation, Chang Bing Show Chwan Memorial Hospital
研究背景與目的:
兒童的語言習得的過程,隨著單字逐漸發展成語句之下,其語句的結構也隨之越來越複雜且多變。當兒童開始使用語句表達後,其口語的敘事能力也開始發展,敘事能力是指兒童可以整合語言中不同的知識,再適當地將一整個故事或事件描繪出來(Hudson & Shoapiro, 1991)。兒童口語敘事能力是一般發展正常兒童與學習障礙兒童學業成就最重要的預測因素之一(Cameron, Hunt, & Linton, 1988; Feagans & Applebaum, 1986)。敘事能力發展(Applebee, 1978)依年齡可分為:敘事前期:話語累積(2歲)、有基本的序列(2至3歲);敘事初期:簡單的敘事(3至4歲)、無焦點連結期(4至4歲半)、有焦點連結期(5歲)、真正的敘事(5至7歲);複雜敘事期(7至12歲);敘事分析期(13至15歲);成熟地分析故事(16至成人階段)。
本研究目的為透過發展遲緩兒童個案的敘事能力現況,藉由系統性語言分析的結果,進一歩的呈現發展遲緩兒童的語言遲緩敘事問題並進行探討。
方法:
本研究以單一個案在描敘連續圖卡的語句進行分析。研究對象為一名五歲經醫學診斷為發展遲緩兒童。為進一歩了解個案整體的語言能力,使用標準化工具,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陸莉、劉鴻香, 1988)、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林寶貴、黃玉枝、黃桂君、宣崇慧, 2008)與學前兒童國語聲母構音測驗(鄭靜宜, 2004)進行評估。收集語料的圖片為四張具有故事性的連續圖卡。過程為使用SONY ICDUX523F錄音筆收集語音,之後再轉寫成逐字稿,然後計算平均語句長度(張顯達,1998)與SALT 2012 Clinical Demo進行敘事分析。
結果:
個案在經由標準化測驗施測結果為語言發展遲緩,並經逐字稿轉寫與SALT 2012 Clinical Demo的分析,其結果顯示:(1)個案的平均語句長度為2.59字,對照Borwn的階段為第三階段,進一歩以MLUw預測值(張顯達, 1998)對照之下,其年齡為二歲六個月。(2)個案的字彙變化藉由Templin(1957)的TTR(type-token ratio)計算為0.41,其仍與一般標準為低。(3)個案的故事情節的內容,依Labov’s (1972)敘事分析結構進行分析,其結果顯示多為事件、行動與結尾,符合敘事能力發展(Applebee, 1978)的敘事前期中有基本的序列(2至3歲)階段。
結論:
藉由標準化測驗與敘事分析的結果,可以詳細的說明孩童的語言發展能力,由此可為未來設計相關課程的方向,進一歩的有效的提昇孩童的語言能力並且與未來的發展銜接。
關鍵字: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delay、敘事能力Narrative skill、敘事分析Narrative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