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十七屆 手勢溝通介入對增進小腦症兒童溝通能力和降低自我傷害行為之成效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手勢溝通介入增進小腦症兒童溝通能力和降低自我傷害行為之成效

The Effectiveness of Gesture Intervention on Improving Communication  and Reducing Self­-injury of children with Microcephaly

黃淑娟1*吳炎村1

Shu-Chuan Huang1*,Yen-Chun Wu1

1天主教若瑟醫療財團法人若瑟醫院復健科

1Dept. of Rehabilitation, St. Joseph’s Hospital

 


 

 

 

研究背景與目的:小腦症又稱小頭症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其生理特徵為頭部顯得特別小,頭骨呈圓錐形並有退縮的小顎和狹窄的前額。受影響的新生兒常有嚴重的智能發展缺陷過動和語言發展遲緩的現象在患者身上是常見的,然程度因人而異。根據過去的研究顯示發展障礙兒童的自傷行為常常都是因為其溝通的能力不佳而無法表達所致施以適當的溝通訓練,則可降低或減弱異常行為的出現(Koita,2004)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探討手勢溝通介入對增進小腦兒童溝通能力和降低自傷行為的成效

 

方法本研究採取單一受試研究法,對象為一名46個月經醫學診斷為小頭症男童

該童無口語能力、不會仿説且無明確的手勢溝通行為,常利用不當行為(敲頭、咬手、打人、推倒桌椅)表達其需求研究者參考前語言自然環境教學法(PMT)的策略,選取個案感興趣的食物和玩具進行每周30分鐘的手勢溝通教學介入,進行次兩次基線期、十次介入期以及四次維持期的資料收集,以視覺分析法分析個案使用手勢溝通和自傷行為出現的比率,並以家長和老師的觀察報告做為教學介入的社會效度

 

結果個案在基線期對研究者所呈現的食物和玩具不會使用手勢或口語表達需求,而是用手打自己的頭表達需求和情緒,在介入期學會主動使用”吃””玩””還要”的手勢後,自傷行為的次數也從10次逐漸降為1次,在維持期主動使用手勢溝通伴隨口語的溝通行為持續增加,打頭行為沒有再出現。老師和家長也觀察到個案學會使用手勢溝通後有時也會主動出現ㄅㄨㄅㄨ、ㄅㄧㄥ等的語音,更重要的是個案打頭的自傷行為不再出現。

 

結論口語小腦症兒童,若能先在治療室以適當手勢溝通介入後,建議家長和老師同時也能在一個持續的生活環境中進行,且融合在每日例行課程活動加強其非口語溝通能力,除了可提升個案的溝通效度還能降低其自我傷害的行為

 

 

關鍵字:手溝通、小腦症、自傷行為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