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自然環境教學法對語言發展遲緩幼兒溝通能力影響之研究
The Effects of Milieu Teaching on Communication Abilities of Young Children with Language Developmental Delay
陳菁菁1*、張馨云1、黃志雄1
Jing-Jing Chen1*, Hsin-Yun Chang1, Chih-Hsiung Huang1
1弘光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
1Department of Child Care and Education, HungKuang University
研究背景與目的:零到六歲是幼兒發展的關鍵時期,其中,語言及溝通能力的發展,更是影響幼兒發展的重要關鍵,缺乏適當的口語及溝通能力,將使幼兒陷入學習不利的情境中,甚至因語言及溝通能力的不足,產生具溝通功能的異常行為。此外,在幼兒開始進入語言及溝通發展的關鍵時期,多從家庭環境中經由模仿學習而來,許多文獻亦指出運用自然環境教學,能有效提升或促進幼兒的語言及溝通能力發展,對缺乏口語及溝通能力的發展遲緩兒童來說,是一個十分有效的介入策略。因此,本研究將以一名語言發展遲緩幼兒為對象,藉由在家庭情境中所實施之自然環境教學策略,以促進和提升語言發展遲緩幼兒的溝通能力,並探討自然環境教學法對其溝通能力的影響。
方法: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法,並以立意取樣,以一名語言發展遲緩幼兒為研究對象,該名個案為2歲7個月之女童,經醫院聯評中心評估為認知及語言發展遲緩,在獲得家長同意後展開研究。研究者透過生態評量以及兒童發展檢核表,瞭解個案的語言及溝通力,再依個案的溝通能力及生活經驗來決定教學內容,並運用包括示範、指示-示範、時間延宕和隨機教學等自然環境教學策略,於家庭情境中,實施自然環境教學介入,並蒐集個案之語言樣本和非口語溝通行為,同時,分析個案之平均句子長度,以及適當與不適當溝通行為表現次數,以瞭解自然環境教學法對個案通能力之影響。
結果:研究發現在經過為期8週共10次的自然環境教學介入後,個案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進步,個案的平均句子長度從未介入前的0,逐漸提升至介入後的2.82,同時,個案在未介入前的語言表達評估結果,未達標項目有12項,自然環境教學介入後,未達標項目已減少至8項,顯示自然環境教學法能有效增進個案的平均句子長度和語言表達能力。此外,從非口語溝通能力的質性分析中亦發現,個案在教學介入前,多以肢體動作和表情等方式與人互動溝通,且缺乏主動表達的溝通行為,但在自然環境教學後,個案在主動表達次數上面有明顯的增加,且主動表達次數多於被動回應,主動溝通表達的項目亦擴展至各項生活自理領域,包括表達情緒喜好、用餐、遊戲和如廁等需求。
結論:結果顯示自然環境教學法能有效增進個案的平均句子長度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亦能有效促進個案主動表達和被動反應的溝通能力。未來可再持續應用自然環境教學並增加介入頻率,以提升個案的語言及溝通能力。
關鍵字:語言發展遲緩、自然環境教學、溝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