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貼紮於嬰兒搖晃症候群個案頭部及軀幹控制之影響-個案報告
Effect of Kinesio taping on Head and Trunk Control of Shaken Baby Syndrome- A Case Report
張佐任1、陳奕穎1*
Chang Tso Jen1, Chen Yi Ying1*
1大千綜合醫院
1Da Chien General Hospital, Da Chien Health Medical System
研究背景與目的:嬰兒搖晃症候群(Shaken Baby Syndrome)是指在嬰幼兒時期頭部受到強烈衝擊所導致產生腦部加速度撞擊造成腦部出血。其預後一般並不甚理想,通常會有發展遲緩、視力相關疾病、癲癇症狀等症狀。肌內效貼布可利用貼布提供皮膚、肌肉或肌腱適當的感覺刺激,來抑制異常的肌肉張力,誘發正常肌肉反應,提供穩定的觸覺刺激並誘發衝正確的動作模式。本文中的個案因嬰兒搖晃症候群造成軀幹及頭部控制能力不足,且視覺疑似喪失,故測試肌內效貼布對特定肌肉提供本體感覺刺激能否對個案的動作控制造成影響。
方法:本研究用影片分析紀錄一名兩歲九個月嬰兒搖晃症候群孩童,該個案頭部控制不佳,多為向右旋轉,坐姿不穩定,需雙手支撐方能維持上半身正直。介入方式是從105年6月16日到7月14日每週一次使用肌內效貼布貼於孩童兩側背豎脊肌(Erector spinae)、左側頭夾肌(Splenius capitis muscle)與右側胸鎖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實驗過程和家屬討論個案在家的表現,第二週起增加左側斜角肌(scalene),第三週起去除胸鎖乳突肌。影片紀錄一個月前後個案貼紮前後坐姿表現各5分鐘,分析第2~4分。紀錄個案雙手分別手不支撐座墊的時間,頭部向左轉大於1秒的時間、家屬對個案在家表現的描述。
結果:總共貼紮四次,第四週因遭遇颱風暫停一次,前測於6月16日錄影,後測於7月21日錄影。家屬於第二週回饋個案頭部變為右側彎及左旋轉,因此第二週增貼左側scalene,但仍無法抑制右側彎的動作,第三週起不貼胸鎖乳突肌。家屬回饋方面,家屬認為肌內效貼布效果最顯著是在貼紮撕下後三到五天,個案在右胸鎖乳突肌貼紮後家屬覺得頭部明顯右側彎及左旋轉,不貼右胸鎖乳突肌後右側彎動作減少。個案在貼紮第五週起家屬口述個案軀幹能力明顯進步,從不能控制軀幹伸直,變成可以自由搖晃身體及上肢。
影片分析方面,個案雙手不支撐坐墊的時間由第一次貼紮前左手77秒,右手0秒,貼紮後左手22秒,右手53秒,到一個月後,貼紮前左手86秒,右手72秒。貼紮後左手116秒,右手132秒,持續一秒以上轉頭看見右耳的時間由貼紮前32秒、貼紮後31秒變為貼紮前73秒、貼紮後75秒。
結論:結果顯示肌內效貼布對於個案的動作控制表現有部分影響,但其療效機制須有更進一步研究方能更精確使用。
關鍵字:嬰兒搖晃症候群、肌內效貼布、動作控制、早期療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