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十七屆 以手勢及仿說介入提昇遲語兒的詞彙量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以手勢及仿說介入提昇遲語兒的詞彙量

The efficacy of using gesture and echolalia on the vocabulary for late talker

蔡宗顯1、謝中君2

Tsung-Hsien Tsai1, Jung-jiun Shie2

1屏東基督教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2樹人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職能治療科

       1Pingtung Christian Hospital ,  2Shu-Zen Junior College of Medicine and Management 

 


 

背景與目的:遲語兒late talkers)是指2~3歲間能表達出的單字詞彙量少於五十個(Kelly, 1988)。遲語兒的語言理解相對優於語言表達,且常以肢體動作或單音來回應照顧者,常讓照顧者覺得他()都聽的懂,只是不會講。雖然遲語兒的語言表達發展的較慢,但有些在三歲左右時能達到正常兒童的語言能力範圍,但有可能會成為語言發展遲緩兒。在教學中,於語言發展遲緩兒而言,以「手勢」來說明,可讓幼兒理解老師的意思(林寶貴,2004)。要求幼兒「仿說」,並練習使用過的詞彙(林寶貴、錡寶香,2000),增加詞彙的記憶。

 

方法:本研究為個案研究,研究對象為一名兩歲五個月幼童,無感官神經系統的損,但缺少口語,只會發出爸爸、媽媽、ㄋㄟㄋㄟ的相似音,當有需求時,會抓大人的手或以哭聲及單音吸引照顧者注意。照顧者覺得個案都聽的懂,只是不會說。語言治療介入前以零歲至三歲華語嬰幼兒溝通及語言篩檢測驗(黃瑞珍 等,2009)施測,個案總分20(-1.5SD)為疑似遲緩。篩檢題目顯示個案於發展年齡17個月後的得分均為1/60,而在篩檢測驗附錄的詞彙調查表中顯示理解性詞彙共258個,表達性詞彙僅有24個,語言理解能力明顯優於語言表達能力。

   研究者以手勢及仿說介入法應用於語言治療課程,連續22週,每週一次,每次30分鐘,共11小時。治療內容為建立需求手勢的意義(拍拍胸表示我要”),當個案有動機需求時能以自己的手勢拍胸表示我要,來替代之前的哭聲或拉大人的手。當需求手勢穩定後即加入單音的相似音。而後個案習慣使用手勢和聲音時,即逐漸褪除手勢,讓個案知道只要說出的相似音即獲得滿足,以此增強個案的語音行為。當個案能穩定使用單音後,隨後加入兩個語音(我要)的使用,當兩個語音階段穩定後,接著以圖卡進行物品命名的仿說訓練。

 

結果:個案經手勢及仿說介入法訓練後,經零歲至三歲華語嬰幼兒溝通及語言篩檢測驗(黃瑞珍 等,2009)施測,個案總得分48,篩檢結果為通過。在篩檢測驗附錄的詞彙調查表顯示理解性詞彙從258提升為307,表達性詞彙從24進步到278

   個案的語言能力從原先的疑似遲緩進步到通過,表達性詞彙量增加,且高於理解性詞彙,由此可知手勢及仿說的介入可增加遲語兒的語言能力,特別在表達性詞彙能力上。

 

結論:遲語兒的語言表達通常是令照顧者困擾的項目之一,本研究嘗試將遲緩兒的治療策略應用到遲語兒上,臨床證據顯示此策略確實可提昇遲語兒的詞彙表達能力,並期望此研究發現可作為未來臨床應用的參考依據。

 

關鍵字:手勢、仿說、遲語兒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