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十七屆 口手語雙語並用教學法應用於多障學生之成效初探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口手語雙語並用教學法應用於多障學生之成效初探

Effects of the bilingual simultaneous communication for children with multi-handicapped: a preliminary study

王玲琇1李宜真1*、廖雅芳2、洪鳳琴1、林雅貞1

Ling-Shiu Wang 1, Yi-Zhen Li1*, Ya-Fang Liao2,Feng-Chin Hong 1,Ya-chen Lin1

 

1財團法人平安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2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鳳山早期療育中心

1Juridical Person of Peace Foundation for Social Welfare and Charity,2Eden Social Welfare Foundation, Feng-Shan Early Intervention Center

 


 

究背景與目的:「雙語-雙文化模式」 (Bilingual-Bicultural Model;簡稱 Bi-Bi),或稱雙語教育崛起是近二十年間的趨勢,目前雙語教育實驗,已在北歐等地相繼實施,且有具體的正面成果。所謂口手語雙語,乃是同時注重口語和手語(尤指自然手語)兩種語言的進行。國內的啟聰學校,自民國70年代實施口手語並用教學,民國102年劉秀丹副教授亦在國小實施雙語教學,在本會長期針對聽語障幼兒實施口手語並用雙語教學下,發現手語能助於口語的表達。此教學模式應用於多障幼兒之成效探討的文獻顯少,故運用此教學模式在多障之幼兒以了解此教學法對認知、溝通及社會適應的成效。

 

方法:本研究之對象為南部某早療機構,十位多障別3-6歲之幼兒(6男4女,障礙程度由中度至極重度)。由二位主要教學老師先入班觀察學童的狀況,再與單位的主責老師討論其教學目標,找出相關的繪本,再藉由口手語的教學環境,給予每周一次40分鐘,連續15周的教學活動。結果測量有質性及量性的部份,量性的部份由另二位同工,在教學活動的前、後一周內測量能力,內容為早期療育課程綱要之認知能力、溝通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

 

結果:統計結果顯示,認知能力、溝通能力、社會適應及總分,其前後測皆P>0.05,未達顯著水準。質性成果發現,情緒穩定度增加,如:哭、尖叫、拍桌子的頻率大量減少。簡易的肢體、口語表達增加,如:用舉手、口說:我、要、吃等。眼注視/追視能力增加,如:對繪本有較多的共同注意力。

 

結論:父母皆渴望能理解孩子的需求,因此讓孩子習得一表達的方式是很重要。雖然連續15周的介入在統計學上,未能有顯著的差異,但在質性上的進步亦是讓人雀躍。這為運用在多障兒童的初探研究,還有許多能改善的部份,如:1.和單位主責老師有更密切的合作,如:重點手語教學,使手口語能頻繁的練習。2.能有更合適的評估工具。3.能有對照組或擴大學生數量。希冀後續能找出所需的服務時間,才能有被看見的有效成效。

 

 

關鍵字:手語、口手語雙語並用教學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