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十七屆 基隆市學前融合教育教室作息本位評量行動研究-幼兒園作息活動內容探討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基隆市學前融合教育教室作息本位評量行動研究-幼兒園作息活動內容探討-

The Action Research of Developing Routines-Based Assessment

For Inclusive Preschools in Keelung City – The Research of Preschools Routines and Activities

蕭靜雯1、蘇光琦2、彭美綾3

Ching-Wen Hsiao1, Kuang-Chi Su2, Mei-Lin Peng 3

1,2,3基隆市中正國小學前特教巡迴輔導班

1,2,3Keelung Municipal Jhong Jheng Elementary School, Pre-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Itinerant Remedial Class

 


究背景與目的:幼托整合後基隆市學前特教巡迴輔導老師擴大服務於公私立幼兒園,我們發現為數不少之幼兒園現場教師,在發現疑似生的轉介過程中,因為缺乏觀察幼兒發展能力的系統,故較難以闡述幼兒全面性的發展概況。班級教師是最有機會觀察到幼兒整體發展的人,幼兒能力的觀察與評量應該系統化並融入到自然情境當中,即以作息本位觀點的評量方式,讓老師在自然情境中觀察幼兒實際的發展與能力表現,不僅較能符合現場老師的工作需求,也將幫助老師更能精確掌握幼兒的發展狀況。為了讓現場教師能更加瞭解不同類型活動對於引導幼兒發展學習上的意義,我們試著將基隆市幼兒園的作息活動安排做觀察與歸類,並依據活動的內容與素材列出觀察要項,使幼兒園現場教師能依據不同的作息活動,有效的觀察與引導幼兒的發展與學習。綜合上述,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基隆市幼兒園作息類型並列出觀察要項。

方法:

  1. 蒐集與分析資料-實地走訪公立私立幼兒園進行觀察記錄,並蒐集不同園所不同班別作息表共35所,以取得實際進行的班級活動以及教室中陳列之教材教具與設備樣本加以分析。

           (1)研究者3人共同進入不同年段的班級,針對幼兒園作息活動、情境安排、學習區、以及幼兒在該情境中需運用到的能力,進行觀察、錄影與紀錄,觀察時段依實際需求分別為整日及半日。104年5月觀察4所,10月觀察5所,總計9所學校:

基隆市1長◎幼兒園-幼幼班;2建◎幼兒園-小班;3五◎幼兒園-中班;4過◎幼兒園-大班;5◎樂幼兒園;◎興幼兒園;◎陵幼兒園;◎愛幼兒園;◎生幼兒園,共5所幼兒園-觀察學習區。

(2)蒐集26間幼兒園作息表紙本。

2.  歸納統整-將多數幼兒園作息活動內容與發展領域之關係加以歸納統整。

 

結果:在入園觀察後,發現各園在例行性活動的安排型態上有趨於一致性的安排,尤其是幼托整合後,基隆市各公私立幼兒園必須配合幼兒園基礎評鑑之相關規範制定作息,所以,各園呈現出來的例行性活動都大同小異,但仍有各園的彈性與特色安排活動。實地觀察以及蒐集了基隆市公私立幼兒園共35的作概況後,初步的分類有:(1)入園 (2)餐點 (3)盥洗衛生(4)午休 (5)喝水 (6)放學 (7)搭交通車/戶外教學 (8)轉銜活動(9)大肌肉活動(每天30分鐘) (10)各學習區活動 (11)團體討論分享與節慶、宣導活動 (12)主題活動再依據十二類活動內容的功能與屬性進行歸納統整,列出幼兒園最常見且具共通性的作息活動,其主要類型為七種:(1)入園活動(2)主題活動(3)餐點活動(4)團體活動(5)午睡(6)綜合活動(7)放學等,並將上述七種幼兒園的作息活動內容分別列出幼兒發展學習的觀察要項。

 

結論:

1.幼兒園最常見的作息有七類型,分別為:入園活動、主題活動、餐點活動、團體活動、午睡、綜合活動、放學等,並將七類作息活動內容列出幼兒發展學習的觀察要項。

2.可將幼兒園最常見的作息類型以及觀察要項進行後續研討,運用作息本位觀點依據不同年齡班別的幼兒,發展出一套淺顯易懂、方便使用、具體可行的觀察與評量參考指南。

 

 

關鍵字:融合教育、作息本位、觀察評量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