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運用作息本位模式於到宅服務之實務經驗分享與專業人員的反思—以花蓮縣到宅服務為例
Practical experience sharing and the reflection of using
Routines-Based Early Intervention in home service-Experience in Hualien as an example.
游雅婷1、吳俐瑩1、張己燐1、賴禹伶1、張鳳珍1、黃靄雯2
Ya-Ting Yu 1, Li-Ying Wu1, Ji-Lin Chang1, Yu-Ling Lai1, Feng-Chen Chang1,
Ai-Wen Hwang2
1臺灣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協會、2長庚大學醫學院早期療育研究所
1Taiwan Association of Child Development and Early Intervention (TACDEI), 2Graduate Institute of Early Intervention, College of Medicine, Chang Gung University
研究背景與目的:
作息本位模式(Routines-Based Early Intervention)是近年來開始引入台灣的早期療育服務模式,強調在孩子的自然環境中(家庭)做介入和擬定目標、由主要服務提供者(PSP)提供服務和增能(empower)主要照顧者,專業人員要利用傾聽、觀察、示範和回饋的方式來引導家長反思和解決問題。
相較於傳統的早療服務模式,作息本位的服務模式從設定孩子目標和提供服務的方式有許多不同的做法和觀點,本研究的目的即希望探討專業人員在花蓮縣到宅服務中採用作息本位服務模式的概況、收穫、困難與反思。
方法:
採用焦點團體訪談,訪談臺灣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協會(早療協會)在花蓮縣從事到宅服務的五位專業人員,包含1位職能治療師、2位教保老師與2位社工,討論從104.11月至105.7月在到宅服務中運用作息本位模式的經驗和想法,另外在此期間由作息本位種子教師帶領下進行2次團督,共16小時,內容包含作息本位晤談與到宅訪視影片的討論與回饋和與種子教師一同到宅訪視的實作演練。
結果:
所有的專業人員都提到和家長之間的關係變好,家長對於專業人員較為信任,家長願意分享自己本身的事情或心情,也較會將困難和遇到的問題告知專業人員,形成一種像是朋友、夥伴的關係。
家長本身的改變則看到親子互動的品質變好,更明顯的改變是家長會自己嘗試找出方法來解決困難,會去思考問題,甚至會分享成功經驗給自己身邊的人,對於到宅服務的參與度較高,較不會把到宅服務當作是喘息時間。
專業人員自覺本身的改變包含會用淺白易懂的話和家長溝通,減少說專業術語,較不會去責怪家長,心態上能同理和設身處地為家長想,覺得自己和家長是有交集的,也較可以看到家庭的優勢和了解家庭真實的樣貌,覺得教導孩子不只是專業人員一個人的責任,家長一同參與,也讓專業人員不會感到疲累無力,有家長和自己一起努力。
專業人員跟孩子的互動上,有的專業人員覺得沒甚麼差別,有的則覺得孩子在生活中學習比較沒有壓力,也有人認為直接和孩子互動的時間變少,但可以觀察到較多親子互動的狀況。
在作息本位模式的服務中,家長挑出的目標經過一個禮拜就達到了,有家長很輕鬆自在的全程躺著分享她一整天的作息,還有透過生態圖的討論發現一位看似支持系統很薄弱的家長仍有朋友的支持,這些是讓專業人員感到印象深刻的事情。
專業人員遭遇的困難包含遇到不擅表達的家長,無法和專業人員做討論,家長遇到困難時容易放棄,無法堅持執行當初選擇的目標,有的家長對於自己現況生活的滿意度高,經訪談後仍沒有想要改變的地方,另外專業人員覺得在和家長討論目標或困難時,有時會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和提供策略。
在反思部分,專業人員會思考有的服務目標到底是自己還是家長想要的? 專業人員不是服務中最主要的決策者,要時時提醒自己把決策者的角色還給家長,增能家長的過程,要願意放手讓家長去成長,有時候像是要在旁邊等著、留一條線給家長,在服務時,以往根深蒂固的觀念有時仍會出現,讓專業人員覺得「不是換一次腦袋就夠了!」而是需要持續不斷嘗試和修正自己的服務。
結論:
到宅服務運用作息本位模式有助於專業人員與家長形成夥伴關係,也看到家長開始會去思考問題和想要解決問題,對到宅的參與度變好。專業人員較可以看
到家庭的優勢和更了解家庭,但對於某些特質的家庭仍有執行上的困難,未來應可再討論如何解決上述困難及探討運用的成效。
關鍵字:作息本位模式、到宅服務、實務經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