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十七屆 教導發展遲緩幼兒「死亡」之困難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教導發展遲緩幼兒死亡之困難

Difficulties of Teaching Young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about Death

劉蔚萍1*、劉怡青2

Wei-Ping Liu1*, Yi-Ching Liu2

1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2高雄市政府委託社彭宛如文教基金會承接前鎮愛群社區自治育兒資源中心

1Department and Graduat e School of Child Care and Family Studies, Shu-Te University,2Ai-Cyun Community Young Children Caring Resource Center

 


 

背景與目的:死亡」對幼兒而言,是件非常抽象的狀態,對認知、溝通能力較弱的遲緩幼兒而言,要理解死亡更是難上加難。蔡曉玲2015描述六歲亞斯伯格症姪子,在家守喪,曾多次嘗試叫醒躺在棺木中的阿嬤起來吃飯。研究者於愛群社區自治育兒資源中心遇到一位遲緩兒,親人突然去世,欲探討三問題

1遲緩兒突遇親人死亡,學習情境中出現哪些顯著異常行為

2教保員使用何種方式或工具,協助遲緩兒理解死亡

3教保員教導遲緩兒死亡時,遇到何種困難

 

方法: 

對象  怡青老師,35歲女性,大學主修幼保學系,副修社工學系,曾於早療機構任教保員7年,目前擔任愛群社區自治育兒資源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社工1年。

發展遲緩幼兒  友友(此為化名)43個月男性,篩檢後疑似遲緩,但父母拒絕至醫院診斷。爺爺常帶友友來中心參加唱遊活動或使用遊樂室,被篩檢為遲緩後,每周兩日參加小團體課程,每次課程約40-50分鐘。

小團體課程  為提供尚未就讀幼兒園的遲緩幼兒更多刺激,中心辦理小團體課程,目前有6位遲緩兒,家長可於一旁觀察幼兒行為及教保員教學方法。每次都包括講繪本、吃點心與諮詢。教保員觀察幼兒各項能力,包括專注力、學習情境中的活動量、溝通能力、咀嚼、自理能力等,也觀察子互動,最後跟家長討論,使家長理解幼兒的行為與能力。

 

方法  研究者針對友友於爺爺去世後,在小團體課程中的表現,以半結構方式訪談怡青老師後進行分析。

 

結果:

1學習情境中異常行為:友友每週兩次上小團體課程,都由爺爺陪伴,爺爺去世後,阿嬤和媽媽輪流陪。友友的眼光及注意力,明顯注視門口或窗外,幾次明顯口中唸「爺爺」。此行為於剛開始兩周最明顯,之後漸減,但在課程中的注意力明顯仍較低,直至爺爺去世約三個月後,此行為才完全消失。

2教保員曾用方式與工具:唸相關繪本及操作活動,前者包括「獾的禮物」、「爺爺沒有穿西裝」、「我爸爸」、「媽媽的生日禮物」、「猜猜我有多愛你」,以提問方式引導友友說出跟爺爺有關的記憶;後者包括製作禮物或寫信給爺爺。

3教保員之困難:似乎無合適繪本可教導幼兒學習「死亡」,教保員唸上述繪本時,自覺繪本文字或意境艱深,更何況認知及溝通能力弱的遲緩兒,更難理解。即使父母不斷跟友友說「爺爺在天上,會看著你」,友友能說此話,但仍有注視門口搜尋爺爺的行為,表示即使他說出「在天上」,但實際他不理解意思。

 

結論:  

1若遲緩兒遇親人猝死,教保員須仔細觀察,幼兒是否有顯著異樣行為,並安排相關活動進行輔導。

2教保員可寫下陪伴友友的歷程,與專業人員交流,目的在累積經驗,期望未來更能協助遲緩兒理解死亡,面對心中的悲傷。

 

 

關鍵字:發展遲緩、幼兒、死亡、教學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