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十七屆 以家庭為中心之早期介入模式於動作發展遲緩兒童之家庭-臨床個案分享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以家庭為中心之早期介入模式於動作發展遲緩兒童之家庭-臨床個案分享

Implementing Family-Centered Intervention for a Family with a Child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趙美媛1*、池雅珺1、張奐1、黃靄雯2

Mei-Yuan Chao1*, Ya-Chung Chih1, Huann Chang1, Ai-Wen Hwang2

1財團法人為恭紀念醫院復健科、2長庚大學醫學院早期療育研究所

1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Wei-Gong Memorial Hospital ,2Graduate Institute of Early Intervention, College of Medicine, Chang Gung University

 


 

研究背景與目的:過去早期療育的介入模式著重「兒童」本身,而忽略了兒童身邊之環境因素所造成的相互影響。然而,以家庭為中心(home-based)之早期介入已成為近年來積極推廣及鼓勵治療師於臨床應用之模式。強調在介入前除了評估兒童本身的能力外,應先收集兒童之家庭生態(family ecology)及需求、照顧者對兒童之期待,並配合兒童作息(routine)活動及參與程度,來設計出符合家庭需求及改善兒童發展之服務。因此,本研究係針對一名動作發展遲緩個案之家庭,提供以家庭為中心之早期介入模式,期能改善個案發展能力及提升家庭之生活品質。

 

方法:研究者本身為一名臨床服務五年全職小兒物理治療師。個案為一名13個月的動作發展遲緩兒童。初診當天由主要照顧者母親陪同就醫,經復健科醫師評估後轉介安排每週兩次物理治療課程。介入流程共分為四個步驟:一、家長晤談及收集基本資料:了解為何而來(主要關切問題)、家庭環境概況、兒童一天作息活動、擔憂和想改變的問題、希望優先達成的目標等。在晤談同時治療師觀察兒童在治療室內的表現及和照顧者間的互動情形並紀錄於初次紀錄單中;二、澄清問題及評估兒童及其家庭需求;三、介入及設定療育目標:與家長討論及現場示範,並配合兒童作息活動設計居家療育目標。四、成效評量:家長返家配合療育目標執行並紀錄兒童目標達成的狀況,於下一次療育時與治療師討論執行狀況及目標達成的進度。

 

結果:因個案本身未曾接受其他院區的相關療育服務,因此家長對研究者所採取的合作夥伴之以家庭為中心的早期介入模式抱持積極配合態度,介入過程中並無拒絕治療方式或中途選擇更換其他治療院所。每一次個案和家長進來治療室時,治療師觀察重點為家長與兒童間互動關係之改變,以了解家長執行能力及引導技巧,並且花較多時間與家長討論在家中執行時所面臨的困難點及協助解決問題,並在治療師在旁口語指導及示範之下,由家長現場執行及調整新的療育目標。研究者與個案母親共計合作2個月,兒童的動作能力有明顯之進步;家長回饋經過討論後返家比較知道孩子接下來應該要會做哪些能力並且有較佳的方法引導孩子。

 

結論:以家庭為中心的早期介入方式,與過去傳統直接治療兒童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對治療師或家長而言不同介入模式各有優缺點,治療師應謹慎評估每一個個案家庭的特質、照顧者本身及兒童基本能力、其他家人對照顧者及兒童的支持程度等,選擇符合家庭期待及合適的早療介入方式,進而改善發展遲緩兒童家庭之生活品質。

 

 

關鍵字:以家庭為中心、早期介入、兒童發展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