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十七屆 一位選擇性緘默症兒童透由自我故事繪畫療育之個案研究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一位選擇性緘默症兒童透由自我故事繪畫療育之個案研究

The Case Study 0n the Behavior Changes And the

Self-story Telling Therapy Process for a Child with Selective Mutism

蔡曉玲1*

Hsiao Ling Tsai 1*

1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

1Department of child care and family studies, Shu-Te University

 


 

背景與目的:

    選擇性緘默症兒童,其主要症狀為在家庭中說話如常,在團體中卻因為社交焦慮等原因而說不出話來,有明顯的社會性互動困難,影響人際交往和學習甚鉅。本文主要目的在分享協助個案小米~一位選擇性緘默症兒童的療育歷程。從小米的家庭背景的分析,到小米成為選擇性緘默症的情況,到協助小米透由繪畫與說出自己的沉默的故事,慢慢地在學校能夠說話的療癒歷程的歷程。

    故事的開始來自於小米(化名)小學一年級老師的詢問,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班級導師發現小米在學校除了以單字詞回答老師的詢問的問題外,小米在學校幾乎不說話。班級導師為了讓兒童學習注音拼音與培養閱讀習慣,發展繪本閱讀計畫,每周讓兒童帶繪本回家進行閱讀,小米在家裡都能完成閱讀。但在小學一年級學年結束前,班級導師針對班上學生進行語彙測驗,發現小米的語彙能力落後。因此,開始關注小米在學校沉默的情況。

    母親反映小米在家中與家人互動一切正常。小米班級導師提出教學個案研討時,發現小米可能是選擇性緘默症的兒童,因此與母親討論後,並回溯小米的幼兒園老師了解小米在幼兒園的經驗,協同相關療育資源,展開對小米的療育計畫。       

 

方法:

  本研究採取的研究方法包含:

  • 次級資料法:蒐集選擇性緘默症兒童及其療育的相關研究作為協助歷程設計的基底。
  • 訪談:透過與小米、小米的主要照顧人母親、以及學校的老師與相關參與小米療育的治療師的訪談,記錄與分析小米的生命歷程的事件,形成對小米的相關背景分析
  • 發展療育計畫:發現小米喜歡畫畫,因此開展以繪畫開始,漸次的鼓勵小米慢慢增加多元的表達方式,包含圖(繪畫)、文(寫作),以及說(故事)的方式,敘說自己的沉默故事作為療育的主要方式,不過這個歷程與小米進行很久的關係建立之後才開展。
  • 個案研究法:本研究主要是以小米為個案對象,研究者協助紀錄進行一連串協助小米透由繪畫與自我故事敘說方式,發展與設計對其選擇性緘默症的療育歷程的實務研究,希望能夠協助家長與實務工作者所面臨的問題。寫作的方式以故事敘述的方式,希望讓家長或是工作者易於閱讀

 

結果:

  • 個案資料的描述:療育計畫開展並不容易,初期對小米進行觀察,並對其重要他人進行訪談,並協助記錄描述個案的家庭狀況、親子關係(隔代與親代關係)、學習狀況與行為狀況等,作為理解小米的背景與評估,為了保護個案,因此資料將匿名,並且隱匿較詳細的個人資料。
  • 以小米為對象,進行個案紀錄與研究分析,描述選擇性緘默症的幼兒透由自我沉默故事的圖文敘說,慢慢地找回說話能力的故事。
  • 在研究中,協助計畫包含:
  1. 透由小米的相關的人員的訪談,了解與分析小米的狀況,共同訂定療育計畫。
  2. 與小米建立信任關係,使用繪本讓小米熟悉圖文說故事的方式。同時在閱讀繪本的歷程,透過故事情節討論,讓小米表達的情緒,並協助小雨發展因應焦慮的策略步驟。
  3. 協助小米透由圖(繪畫)、文(寫作),以及說(故事)的方式,敘說自己的沉默故事,了解自己的焦慮來源,並漸漸發展因應的實務策略。

 

結論:

  • 選擇性緘默的兒童由於對社交較為焦慮,因此取得信任關係需要更長的時間。
  • 選擇性緘默症兒童小米的焦慮不只是來自於對於學校生活的焦慮,包含師生互動、親子互動、手足與學習同儕互動等皆有不同程度的焦慮,實務工作者如何發展不同面向的協助與支持,以個案兒童為中心的視野,協助其發展其對於周遭世界的理解是療育計畫發展的核心。
  • 當選擇性緘默症兒童可以探索與表達自己的的焦慮原因時,較能夠發展調節情緒與發展因應的策略。

   本研究依上述結果,提出對選擇性緘默症兒童的療育與未來研究的建議,提供實務工作者與研究者參考。

 

 

關鍵字:選擇性緘默症、故事敘說、繪畫療育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