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林芳蘭 台北市城中發展中心音樂治療師 國內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系講師 Music Therapy For A Boy With Asperger Syndrome: Creation and Response Fang-Lan Lin, M.A., CMT Music therapist Taipei Chen-Zong Development Center Instructor of Music Therapy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National Taipei Teachers' College
目的 亞 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 Syndrome)於一九九四年在心智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IV)中正式定義後,逐漸被診斷出來;常被誤認為是高功能自閉症,亞斯伯格症候群的差異 在於語言沒有明顯的遲緩,能夠流暢的表達,但內容侷限於自己有興趣的話題,影響人際關係的建立。
本文描述以音樂治療的模式與亞斯伯格症候群的個案S進行互動,在非語言溝通的模式中,引導其參與的意願,將S在治療室中侷限的興趣-包括研究逃生路線圖、拆卸銅鈸、被街道上工程車及救護車吸引等等,轉移至歌曲創作的領域;以音樂為媒介,將S特殊的思考方式與能力,轉化成他人能理解與接受的型態,改善社會互動行為。希望藉著此篇論文的研討,為亞斯伯格症兒童提供不同角度的學習模式與機會,以期能順利的成長,走出自己的道路。 內容 S在四歲入幼稚園就讀之後,出現適應不良的情形,原本擅長的歌唱也引不了其興趣,並選擇以閉口方式回應環境。在醫師的診斷下,證實為亞斯伯格症候群。有感於S對音樂的感受力強,母親積極為S排定音樂治療,於五歲三個月大時,開始進行個別課程,持續九個月後,S加入小團體中,接受1:4的音樂治療。在個別課程中,治療師以熟悉的旋律為骨幹,改編歌詞,即興唱出符合當時情境的歌曲,引導S的興趣轉移至音樂,學習以創作歌曲方式表達感受、陳述事實、集中注意力於單一事件。在音樂治療過程中,建立與他人互動模式;加入小團體後, S樂意與同伴分享互動的樂趣,對於唱遊、合奏、肢體律動、歌曲接唱遊戲等其他音樂活動,表現了自發性的參與態度,在人際關係與適時自我表達中有明顯進步,並為個案帶來情緒上的滿足與成就感,建立不同於課堂上聽從語言指令的學習機制。 結論 音樂治療的環境中,提供了社會接受的互動模式,能夠建立與促進人際關係、分享共同的音樂經驗、引發參與動機、架起語言與非語言的溝通管道,並能夠滿足與配合情緒的各種需求。對於社交行為被動、不擅長人際溝通應對、重複刻板單調的行為模式、動作表現不協調的亞斯伯格症候群兒童而言,是一個沒有壓力且具有支持性的學習方式。在音樂的陪伴呵護下,每一位獨特的孩子,接受量身訂做的治療,並得到適當的幫助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