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十八屆 作息本位晤談在早期療育教保人員實務上之應用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作息本位晤談在早期療育教保人員實務上之應用

The implementations of Routines-Based Interviews in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

簡小媚1徐淑芳2*

Hsiao-Mei Chien1,Shu-Fang Hsu2*

               

1,2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桃園服務中心

1,2EDEN social welfare foundation,Taoyuan Educate giver

 


 

研究背景與目的:從事早期療育服務,深知以「家庭為中心」的早療服務型態,已儼然成為趨勢,而在服務的過程中,所提供的大都屬於介入式服務,發現早療家長安排諸多早療復健課程及連接資源福利服務,早療家長卻忽略家庭日常作息的重要性,即便早療教保人員給予相關療育上的建議,仍無法與日常生活做結合,療育成效不明顯,以至於早療教保人員產生無力感,故期望透過介入性服務翻轉成支持性,以利看到家庭真正的需求及優勢,並給予增能。

 

方法: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以桃園市第二區早期療育社區資源中心之教保人員,藉由作息本位晤談支持早療家庭,並邀請早療家長及幼兒為研究參與者,於研究的過程中,應用作息本位晤談聚焦於早療家庭、每天日常生活作息的功能,透過討論、省思與修正,做為教保人員自身的調整及改變。資料蒐集的方法,包括生態圖、作息本位晤談、教學目標清單、教學省思紀錄、檢核表……等。

 

結果:決定運用作息本位晤談實作於早療服務的家庭上,兩位早期療育教保人員分別在10組家庭上,看到家庭不同的面向,其早期療育教保人員針對在運用作息本位晤談有不同看法:

一、受限於早期療育教保人員本身個人特質:受到專業本位的限制,會採納其做法,但不瞭解作息本位之精神或是宗旨。

二、早期療育教保人員教學方式大轉彎:傳統的直接教學轉換成作息本位晤談,需打破既有的教學框架,在執行上需要不斷的做專業自省。

三、早期療育教保人員更能瞭解服務對象:瞭解服務對象不單只是幼兒本身,而是更瞭解家庭的作息(全貌)。

四、執行成效1+1大於二:比起傳統專業直接提供給幼兒本身,早期療育教保人員利用作息本位晤談,將目標嵌入在日常作息中,使得幼兒能力發展是更有其成效。

 

結論:作息讓我們看見家庭真的需求,不在是以專業本位自居下,單一提供幼兒發展,而是帶著早期療育教保人員真正看到家庭的優勢,更能貼家長的需求,進而看到家長自我增能的部分。

 

 

關鍵字:作息本位晤談、早期療育、行動研究、生態圖、增能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