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二屆 融合教育下身心障礙幼兒社交技能與社會地位之研究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Social skill and social status of Preschoolers with Disabilities in the  Inclusive Setting
蕭惠伶Hsiao Hui Ling      文化兒童福利研究所研究生、現任國泰附幼實習教師




目的
探 討身心障礙幼兒的性別、障礙類別、障礙程度、接受融合教育的時間長短與社交技能的關係;觀察不同社會地位的身心障礙幼兒與同儕或教師進行社會互動時,何種 社交技能居多,了解社交技能與社會地位的關係;並了解家長、教師、特教教師對身心障礙幼兒的社交技能和社會地位的看法。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量化及質性研究方法,在量化研究部份,自編『融合教育下身心障礙幼兒社交技能之問卷』,共寄出問卷123份,回收102份,扣除廢卷2份,回收100份問卷,回收率達81.3%;質性研究方面,以『相片式社會計量』找出4名欲觀察的身心障礙幼兒,其社會地位分別為受歡迎、被拒絕、受忽視、一般。每次觀察20分鐘,觀察7~10次,觀察他們在自由角落時間與人的互動情形,觀察結束後,再訪談身心障礙幼兒教師、特教教師、家長共10位,了解他們對於身心障礙幼兒社交技能表現與社會地位的看法。


結論
量化研究結果如下:
1.不同性別的身心障礙幼兒之社交技能表現並沒有顯著差異。

2.不同障礙類別身心障礙幼兒之社交技能表現有顯著差異,感官肢體障礙身心障礙幼兒的社交技能顯著高於心智功能障礙幼兒。

3.不同障礙程度身心障礙幼兒之社交技能表現並沒有顯著差異。

4.接受融合教育時間不同的身心障礙幼兒,社交技能表現並沒有顯著差異。

5.問卷以『非口語動作』得分最高,顯示融合教育情境下之身心障礙幼兒傾向


於使用『非口語動作』進行社會互動。

質性研究結果如下:

1. 四個個案中有三個個案較傾向於使用『非口語動作』與人進行社會互動,較少使用其他的社交技能。

2. 角落活動性質影響身心障礙幼兒社會互動情形,若活動性質屬於動態者,身心障礙幼兒較會與正常幼兒產生互動,但互動的時間與頻率並不多。

3. 身心障礙幼兒的個人特質對於社會互動也會產生影響。

4. 融合班教師、特教教師、家長,對情境的解釋不同,三者評定身心障礙幼兒社交技能表現與同儕實際評選的社會地位間會有落差存在。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