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運用早期介入暑期碩士班課程發展學前融合教育之行動研究
Using the Early Intervention Summer Graduate Course to Develop Inclusive Early Childhood Classrooms: An Action Research Study
阮震亞1、王慧婷2*、郭韋伶3
Chen-Ya Juan1, Hui-Ting Wang2*, Wei-Ling Kou3
1新生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幼兒保育科、2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3加州行為科學中心
1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Hsin Sheng Junior College of Medical Care and Management, 2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3Center for Behavior Sciences
研究背景與目的: 隨著國外對於特殊需求幼兒的重視,國內在保障特殊需求幼兒方面也不遺餘力。經過許多學者專家及團體的努力,國內關於特殊需求幼兒的法令也已完成修正,讓許多特殊幼兒在醫療、福利及教育權益方面逐漸獲得保障。「特殊教育法」(2012)將特殊教育對象向下延伸至兩歲、「幼兒照顧及教育法」(2012)將幼兒園入學的幼兒年齡修正為2-6歲、「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2011)則強調早期療育通報、提供服務及教育權益保障的重要性。這些政策都是加速促進學前融合教育的重要推手。早期融合教育研究較偏向於以調查方式進行國內融合教育的現況、困境、普通班教師、家長或同儕對於融合教育的認知、態度或相關意見等為主 (謝政隆、1998);曲俊芳、1999;吳筱蒨,2004;魯曉玲、2008),對於融合教育的實施、探究並進一步提供解決問題的相關研究則較為缺乏 (葉皓博、2012;楊逸飛、2012)。顯示出進一步探究融合教育的現場實施作法的重要性。本研究目的欲透過暑期早期介入課程規劃探究實施融合班級行動方案的過程與成效。
方法: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研究流程如下:(一)第一階段:發現現場問題與界定差距:此階段選用質性與量化的研究方式欲了解融合班級的現況以做為擬定下一階段進行融合班級行動方案之依據。(二)第二階段:執行與評鑑行動方案:此階段亦採質性與量化研究方式,蒐集介入後的結果並進行下一次的調整與介入。研究場域使用在某大學的四間觀察室,經過環境佈置與設備安排下提供使用。本次研究參與者為11位在職碩士專班學生、三位指導老師以及11名融合班級學生。融合班學生年齡為3-5歲採自由登記制,再由研究者電訪相關資料後,開會討論後決定兩班分別為五人和六人,以2:3及4:2(普生:特生)比例,每班每次則安排兩位老師入班。研究工具包含訪談題綱與紀錄表、團體課程觀察記錄表、一對一教學觀察記錄表、會議紀錄表、問卷訪談紀錄表、學生家長回饋等。所收集之資料皆已獲得研究參與者同意,以尊重隱私的方式處理,研究時間為民國106年7/1~7/28。
結果:一、融合教育方案的初步調整。(一)分析目前融合班級的現況與需求:本階段使用正式及非正式評估表進行班級學生的現況能力評估,評估工具包含學前兒童發展初篩檢核表、 VB-MAPP、偏好物家長訪談表、觀察記錄表等。分析完後之結果作為團體課程、一對一教學課程以及課程活動設計之依據。所擬定的行動方案包含(1)教學環境與作息結構化 (2) 依照作息擬定一對一教學課程目標及個別化團體目標 (3)設計與主題相關並幼兒偏好的課程活動為主 (二)遭遇困難及問題:(1)教學不易結構化 (2)幼兒轉換活動時發生困難 (3)無法進行團體活動個別化觀察記錄 (三)解決方式:(1)大量使用視覺化提示圖卡 (2)運用兒歌或鈴聲進行提式轉換 (3)由觀察室老師協助紀錄 (四)成效:(1)視覺化提示圖卡促進結構化教學與團體活動的進行 (2)兒歌與鈴聲可配合事前口語提醒 (3)觀察室老師與現場老師可共同合作記錄可配合記錄工具及表格的設計。(五)遇困難及問題:(1)特殊幼兒固著行為影響教學:小明不願入班上課,有固執要搭乘電梯的行為 (2)一對一課程與團體活動課程的無法融入(2)在團體課程中,特殊幼兒不與一般幼兒互動:小勇無口語會在地上翻滾。(六)解決方式與成效:(1)採用數字卡逐步引導 (2)運用小勇特性,進行團體遊戲(大家來捕魚) (3)老師協助一對一課程教學,並將其策略帶回班級,隨時應用。
結論: 本研究(一)融合教育方案的初步調整:本研究共有兩個焦點:一為融合班級內團體課程的實施、二為融合班級內個別化課程的實施。事前幼兒的評估結果有助於老師對於幼兒現場的了解,並能收集學生現況與需求以及家長的期待,形成未來課程規劃及活動設計的依據。(二)融合教育方案的再次調整:本研究針對環境、團體教學及個別教學進行循環、重新界定需求、產生方案、並執行調整後方案,包含:使用大量視覺圖示引導、運用歌聲或鈴聲協助、使用數字偏好物以及將特殊幼兒特性融入同儕活動遊戲中等,以促進融合教育的實施。建議(一)實施融合教育的老師須經過相關的培訓活動,才能有效掌握特殊幼兒的特質與學習(二)融合教育環境需要的不只是老師的接納,更需要專業的介入,以達到預期的成效。
關鍵字:特殊需求幼兒、融合教育、結構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