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十八屆 應用程式介入方案對發展遲緩幼兒語言能力成效之個案報告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應用程式介入方案對發展遲緩幼兒語言能力成效之個案報告

The effectiveness of App intervention program on Language ability for the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 Delay—case report

          

林學民1、王重元1

Hsveh-Min Lin1, Chung-Yuan Wang1

1屏東基督教醫院復健科

1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Ping-Tung Christian Hospital, Pingtung City

 


 

研究背景及目的:根據屏北早療評估中心近三年來同期統計資料顯示,診斷為發展遲緩人次為289人,其中有語言發展遲緩人次為128人,相對於其他功能性發展遲緩的個案為多。發展遲緩幼童在認知、動作、感官等發展都有程度不一的發展困難,造成無法像一般幼兒可經由口語做為溝通的方式,其溝通方式也多以代償性的行為或方式為主。研究也顯示多數的語言發展遲緩幼兒除了會是溝通障礙的高危險群,在面臨學齡階段時,其口語能力及閱讀能力也會對未來的課業學習造成明顯影響,進而造成問題行為的產生。因此本研究主要是探討,以應用程式介入方案為語言治療策略,應用於發展遲緩幼兒語言能力臨床之成效。

 

方法:本個案報告,個案小禎目前是24個月的小朋友,個案於1062月開始介入語言治療,在語言臨床觀發現,語言表達方面多以不明確的語音及肢體動作做為表達的方式,語言理解部分只能聽懂簡單的指令或是手勢提示下的指認表現,例如:40張用品圖卡及20 張常規圖卡無法正確仿說及命名,也無法自主31的正確指認。仿說的清晰度不足,指認需要求及提示下才能確實完成。所以治療師利用應用程式所具備之直覺式的控制及語音的回饋等特點設計介入方案作為語言治療的策略,以仿說及讓個案觸控方式的方式來練習仿說能力,例如:個案要跟著治療師仿說才能獲得觸控的機會,治療師經由示範、提示、給予操作的步驟建立起練習的過程,經由重複性的練習後個案就可以跟著治療師仿說目標語彙。語言理解部分,經由同樣的步驟,個案也可以在無提示下明確的指認平板上顯示的物件或活動,例如:平板顯示椅子、碗、湯匙,並發出的語音,個案可以正確指認。經由一週一次持續3個月共12個小時的治療,同時,並無接受其他相關的語言治療策略。個案治療後開始可以正確的仿說甚至正命名,例如:可以仿說60個詞彙,可正確命名43個詞彙。語言理解部分在提示下可正確指認60個詞彙,在無提示下可正確指指認51個詞彙。因此在應用程式介入方案的訓練下,增進了個案的語言表達的動機及能力,同時也增加語言理解的能力,促進了整體的語言能力。

 

結論:在臨床上如果遇到語言能力不足的個案,可利用應用程式介入方案的策略,來提升個案的語言能力。所以應用程式的介入策略可以有效引發語言發展遲緩個案的學習動機及促進學習的效益,更呼籲在家長或教學者陪伴下操作使用更能帶來真正的學習成效。

 

 

關鍵字:發展遲緩應用程式語言能力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