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個案報告:縱火症兒童之心理成因分析
A Case Report :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In A Child with Pyromania
陳品秀1*
Pin-Hsiu Chen1*
1奇美醫療財團法人佳里奇美醫院復健科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Chiali Chi-Mei Hospital, Tainan
研究背景與目的:縱火症診斷標準為:(1)不只一次故意而有目的的縱火,(2)在行動之前有精神緊張或情緒的激發,(3)著迷於、有興趣於、好奇於或被吸引於縱火及其情境前後的狀況,(4)縱火或目睹火災或參與災後處理時感覺愉悅、滿足獲舒緩,(5)縱火並非為了獲得金錢、表達社會政治意識、湮滅犯罪行為、表達憤怒或報復、改善其居所環境、受幻覺或妄想之指使或是判斷力減損所致,(6)此縱火行為不能以行為規範障礙症、躁症發作或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症做更好解釋。縱火症可能原因多元,從心理社會因素方面來探討,可能與父母教養方式及依附關係相關。本文描述一位縱火症兒童之心理社會表現,試圖討論可能的心理病理與介入模式。
方法:本文為個案報告。個案由兒童精神科醫師診斷為病態縱火症,個案從中班(5歲)開始會開家中瓦斯、玩打火機、著迷於與火相關的活動或影片中,也曾經引火導致案母家人房子損毀。兒童從1歲開始進行復健,當時認知輕度遲緩,2歲與3歲評估皆為中度遲緩,3歲發現聽力為中度障礙,檢查發現兒童耳膜內長腫瘤,隨後一兩年間進行兩次開刀,聽力恢復正常,4歲與5歲認知輕度遲緩。案母為越南籍,案父為台灣籍,案父工作與起火相關(焢窯),兒童幼兒時,因父母親職功能不佳,對於兒童不顧危險的行為,會使用限制行動的方式管教,同時因為父母忙碌,亦無法有效管控兒童接觸火源,平時陪伴兒童的時間短暫,大多給予生理需求滿足。本文為質性研究之個案報告,透過觀察與深度訪談的方式為主要研究方法,觀察親子互動外,透過個別訪談父母親、學校老師、特教老師以及復健治療師等,試圖歸納縱火症兒童之心理歷程。
結果:本文之縱火症兒童心理分析包括:(1)前置因子:親職功能不佳、兒童認知發展遲緩、聽覺異常、成就感不足,(2)促發因子:個案可接觸火源機率高,同時能觀察父親使用火源,(3)持續因子:可緩解不安情緒、獲得刺激感、獲得成就感、可以獲得大人關注,(4)保護因子:老師介入引導、父母行為限制與規範。
結論:本文個案縱火症兒童成因多元,包括本身成就感不足、可接觸火源、親職功能不佳及依附關係問題等等,介入方式可能亦須多管道,包括教導父母如何有效減少兒童接觸火源,提供兒童其他成就需求,提升親職功能以及修復親子依附關係。
關鍵字:縱火症、心理成因、親職功能、依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