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

第三屆 融合式音樂教育在社會行為上之表現--教學經驗分享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李雅玲   高雄市立楠梓特殊學校


摘要

在十五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由於醫學突飛猛進,因此在醫學方面開始朝向科學方面發展,而音樂方面則朝向藝術方面進展,此時音樂與醫學之間的關係從此開始分 家。一直到十九世紀初期,歐洲有一群精神科醫師發現,對於某些精神病患嘗試過各種的刺激皆無任何的反應,但是唯獨卻對音樂方面有強烈的感受力並能引起共 鳴,從此之後音樂與醫學之間的關聯性又逐漸地被肯定與重視。當時,在歐美各國的身障團體、機構、教養院、進而特殊學校也開始運用音樂來改善身障兒童和成人 的各種問題與困擾,其顯著的療效與結果令人相當震撼。由於音樂具有啟發情感、口語表達、進而增進社會人際互動與關係等特性,不論音樂用於醫療上或是教學活 動中,都能使兒童在情感上、口語上、社會人際互動與關係上接能達到正向的反應。因此藉由此正向的效果,特別將音樂教育運用於特殊兒童使其在社會行為上能有 正向的表現。


一、前言
音樂可以陶冶性情、溝通管道、增進人際互動,這是眾所皆知。音樂除了在醫療上被運用在精神病患之外,就近幾年當中由於特殊教育逐漸發崛起,也使得音樂能夠 針對特殊兒童有重要與正向的幫助,即使音樂活動的進行當中,沒有音樂治療師的參與與介入,但也可藉由老師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嘗試引導,本校的融合式音樂教育 的實施者是由兩位幼教兼具特教的老師擔任,活動進行中以(例如:唱、節奏、欣賞、律動...等)音樂教育的基本課程引導,並以打破年齡及班級採融合的模 式,設定以小組的團體教學,為使其能達到正向與顯著的效果。因此特別嘗試以身心障礙兒童為對象、以單元活動為主題、透過音樂教學活動的課程、讓身心障礙兒 童在同儕中能達到積極互動、樂觀進取、主動活潑,除了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及同儕互動之外,還能對於兒童社會行為發展上能有正向的表現與能力。


二、融合式音樂的特性
就融合式的音樂究竟具有哪些特性,就此特性列舉如下:

(一) 融合式的音樂可以模仿學習
在音樂教學活動中透過肢體律動與舞蹈活動,以模仿的方式,促進同儕之間互相學習的動機。

(二) 融合式的音樂可以互助合作
在音樂教學活動中透過器樂合奏、輪奏...等各種方式,以分部合奏的方式,增進同儕之間互助合作的機會。

(三) 融合式的音樂可以表現能力
在音樂教學活動中透過唱、舞蹈、器樂表演...等的方式,以自發性、正向鼓勵、積極引導的情境下,能大方地、勇敢地表現出來。

(四) 融合式的音樂可以增進社會行為
在音樂教學活動中透過唱、節奏、欣賞、律動、器樂技巧...等各種活動,增加同儕之間學習的機會、互助合作的關係、表現的能力、並增進社會人際互動的動力。


三、融合式音樂的活動設計
融合式音樂教學活動設計,經由兩位老師結合單元課程主題、兒童日常生活中熟悉或喜好的原則之下每一~兩週轉換新的活動,採兩人協同合作的方式,以小組的融 合模式(每組約六位兒童),每週一堂課約四十分鐘為期一學年的時間,進行音樂教學活動,其中包含:唱的能力、節奏、欣賞、律動、器樂技巧...等活動內 容,進而達到同儕之間互動的機會,並增進社會人際關係與發展出積極的社會行為。為讓活動設計呈現分明,就五項活動設計內容稍做說明與列舉:
(一) 唱(Singing)的能力:藉由活動設計的主題,以哼唱的方式(例如啦、呼、嚕...等音)唱出旋律,以獨唱、分唱、合唱的方式進行活動。
(二) 音樂節奏:藉由活動設計的主題,以兩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型態,拍出簡單的節奏型態(例如attachments/200905/7504332185.jpg...等)。
(三) 音樂欣賞:藉由活動設計的主題,呈現出相關音樂的旋律,並以自在、放鬆的方式來欣賞音樂(例如兒歌、輕音樂、古典音樂、流行音樂、自然音樂...等)音樂種類。
(四) 肢體律動:藉由活動設計的主題,透過音樂欣賞中的音樂內容,啟發兒童肢體上的伸展與律動(例如拍手、踏腳、跳、扭、轉...等)各種方式,增進律動的能力。
(五) 器樂表現:藉由活動設計的主題,以各種不同的樂器表現,並以獨奏、合奏、輪奏的方式呈現出器樂技巧與能力。


四、融合式音樂活動對象
實施融合式音樂教育活動時,最主要是針對一群特殊兒童,在開學初老師觀察到特殊兒童在班級中的能力,不論是表現上、個性上、社會行為上都相當害羞內向,且 不會主動直接與同儕互動、甚至於部分特殊兒童在個性上表現出強烈自我中心,因此有鑑於此,特別設計出以融合為主的音樂教學活動,再將各班級中的特殊兒童與 一般兒童打破班級界線以融合的模式為主,在配合該班級中的活動單元為題進行音樂教學,為使其特殊兒童在社會行為上能與一般兒童的行為表現相當,因此進行此 教學活動特別選定的對象為個性較為內向害羞、以及較為自我中心且挫折容忍度較低的特殊兒童,作為實施音樂教學的對象,藉此將特殊兒童與一般兒童做一概略性 的分析:
(一) 個案甲童為視障重度,年齡約五歲9個月,目前有口語能力,和一般普通生發展情形相當,在活動進行中盡量以觸覺、聽覺為主的提示,但個案可能是因為視覺上的障礙,因此在個性上較為內向害羞。
(二) 個案乙童為視障重度,年齡約六歲6個月,目前有簡單的口語能力,可以仿說語句(例如進行簡單的語法對話),能聽從簡單的指令,在活動進行中盡量以觸覺、聽覺為主的提示,但個案也可能是因為視覺上的障礙,因此在個性上較為內向害羞。
(三) 個案丙童多障重度,年齡約七歲8個月,,本身伴有先天性心臟病、體力較弱,再加上右邊的肢體協調性弱,因需特別注意生理上的變化及協調能力,在活動進行中 與一般兒童相同的提示皆可,至於丙童本身在心理上的挫折容忍度較低、較為自我中心,因此需要多給予正向鼓勵與支持。
至於三位普通生中有一位一般兒童與特殊甲童互為姊妹關係,另外一位一般兒童在此群體當中屬於年齡稍小的兒童,但是這三位一般兒童就整體上而言屬於活潑主動、積極外向、熱心的兒童。


五、結語
此次融合式音樂教育在社會行為上之表現的重點,在於社會行為中的人際關係與同儕間互動的情形,依據兒童身心發展與需求、以及音樂教育中的基本理念(例如唱 的能力、節奏、欣賞、律動、器樂技巧...等活動內容)做為音樂課程設計的依據與方向,以協同的方式、並結合班級中單元活動主題,來共同訂定音樂課程活動 的內容與要項,希望經由此音樂教育的領域中讓一群身心障礙的兒童能有充實豐富、積極快樂、進而增進社會人際互動關係的音樂課程與基本音教育概念,也期待未 來能為其他身心障礙的兒童,設計出更多的音樂課程活動,造福更多身心障礙的兒童。



參考書目
村井 靖兒(民85)。有效的音樂健療法。台北:學鼎出版。
林美貴(民86)。音樂治療與教育手冊。台北:心裡出版。
吳佳慧、呂素貞等(民91)。國際藝術治療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徐文譯(民84)。音樂與色彩療法。台北:世界文物出版。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