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Thesis:The First Experience of Inclusive Education 姓名:胡人淑 Name: Debora Hu 服務單位:牛頓幼稚園 Organization: New Education Activity Center
一.前言
由於政府大力推動特殊幼兒正常化;目前一般幼稚園願意接受特殊幼兒入學就讀的例子已越來越多。此篇即是以本人協助台中市牛頓幼稚園為例,談一些「逆向操作」的經驗。 台中市牛頓幼稚園全校共89位孩童,已正式(有繳費)接受2位特殊孩子上課。園方希望我能站在特教的立場,協助老師了解特教系統的運作,讓老師更容易接納特殊幼兒,並在實質上對老師、特殊幼兒、一般幼兒有所幫助。
二.理念 今天我之所以能有機會到牛頓幼稚園進行「融合式教育」的「工程」,乃是基於園方願意在能力範圍許可下嘗試「融合式教育」並落實政府政策。促成此次「融合式 教育」的「工程」,要感謝周安娜園長的大力推行方能實現,園方之理念除了希望將每個孩子照顧的更好外,更希望幼兒能以平常心即早接觸特殊幼兒一起生活,並 減少特殊幼兒班導師的摸索期,儘快進入教學常態之中。所以在時段性的指導下由園方出資,給付我指導費用;是屬於「自立救濟」的方式在進行「融合式教育」的 學習(或許這也是少有的案例之一);而我只能將我在特教領域中使用的方法,以土法煉鋼的方式「傳授」給該園相關的老師。例如用「台北市心愛兒童發展中心」 研發、修訂,由林麗英老師所編的「學前發展性課程評量」中找出孩子的學習基礎點,協助老師挑選I.E.P.內容並和該班級的主題單元配合,於課程中採用 「多層次教學」方式進行,讓融合班的所有幼兒都有學習重點;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又是很自然的練習他需要多練習的部分;所以每個孩子都在進行他自己的能力 可以做而又有些困難的「事情」。在這整個學習過程中,沒有必要評比孩子之間的能力高下,各人有各人要努力的目標;老師所在乎的事,是每個孩子今天有沒有比 昨天進步,要成就孩子「成功的經驗」、「增加自信心」,發揮孩子的「潛力」、「極限」達到最高極至是更重要的事情。畢竟「教育」並不是要「訓練」所有人都 是由一個「模子」印出來的產品之制度吧?!
事實上現成的「文書作業」 很好指導,但在上課前的規劃及課程進行中老師如何因應孩子的「需求」,卻是一件需要「功力」的事。因為這牽涉到老師對兒童發展的瞭解、對課程難易排序的安 排、對孩子的包容性、接納度的拿捏;尤其重要的事,老師必須非常清楚的知道他現在所做的對孩子將來影響是什麼?似乎有些像撞球的原理一樣,敲了這顆球你希 望它往哪個方向去?撞向哪顆球?到哪個洞?
三. 協助過程中觀察到現象及問題 以下是我每星期三小時分別指導五個班級,持續三個月的互動所發現的一些情形:
(一)園方部分 1. 園方有意願接納有行動能力的中、輕度發展遲緩兒。 2. 園方要有能力處理一般幼兒家長對園方接受特殊幼兒的質疑 3. 若在幼稚園所單獨成立一個特殊班時,安排此班與鄰班同學互動時段很重要。 4. 當「特殊幼兒班」有新的一般幼兒進入該班時,特殊幼兒家長會擔心他的孩子被忽略,而呈現焦慮狀況。
(二)老師部分 1. 幼稚園老師仍對發展遲緩兒的認識、瞭解不清楚。 2. 老師對於特殊孩子在生理年齡與發展年齡之距離很難調適。 3. 有特殊孩子的老師會因此增加工作量。 4. 老師急需要增加特教專業的知識。 5. 在課程進行的技巧上需做調整以適合該班所有孩子的學習。 6. 老師對單純性智力發展較慢的孩子有較高的接受度。 7. 對自閉症孩子「愛爬高」的特性,幼教老師心懷「恐懼」---擔心孩子受傷以及其他幼兒的模仿。 8. 在基礎能力點找到以後,如何在日常課程中去落實I.E.P.計劃對幼教老師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三)幼兒部分 1. 一般幼兒對特殊幼兒「不同」表現有模仿的行為。 2. 覺得老師有差別待遇。 3. 覺得特殊孩子有「特權」。 4. 一般幼兒瞭解特殊幼兒之後往往會伸出友誼之手。
(四)家長的部分 1. 由園方舉辦家長座談會,讓全家長認識瞭解特殊幼兒。 2. 於園刊中出專欄---「融合天地」披露融合之理念。
(五)政府部分 1. 政府要讓「融合式教育」理念之實現,並實質落實「融合式教育」的計劃,必須撥出現場實際指導人員的編制、及合理的金錢給付,才能真正達到融合的目的,實現「融合式教育」的美意。 2. 需有專業團隊的人員進行整合及輔導。
四.結語 以目前牛頓幼稚園所做的只是一個開端---小小步,後續仍有許多的工作要做,需要穩定持續的人去計劃、去進行、去評估。在整個介入的過程中,感覺到以我個人的力量做是非常的單薄及偏執,但在無支援的情況下也只能盡力而為。 事實上非常感謝願意接納特殊幼兒做「融合式」教育的幼稚園所;據我所知有三所幼稚園接受特殊幼兒「時段性」的課程並沒有收取任何費用,反而願意在能力範圍 下提供更好的服務,讓特殊幼兒順利進入班級,讓孩子彼此間真正「相處」在一起。在基層如此願意「配合」的有利條件下;政府再「加把勁」當會創造出眾人所樂 見的平和社會。
五.附記 有幸於十月中旬參加一個「學齡前身心障礙兒童融合教育教師研習會」在此研習中,主辦單位也邀請參與「融合式教育」的兩所幼扥園所園長主講---「融合教育 的教學方法及經驗分享」,其中一所幼稚園和機構合作近五年的歷程,他們也是由「摸索」開始拉開序幕,當然這期間也經歷了許多波折,但也因為園方柔性的堅 持、認真的態度,安置前後的會議、檢討、修訂計劃等,讓融合之路趨向更好的結果,雖然離融合之路尚有一些距離,但是幼稚園和機構的努力在孩子的身上已看到 「融合的效果」。 縱然「融合」之路仍會有許多的「考驗」---無論是社會上偏執的想法(我有一位今年剛讀小一普通班的輕度發展遲緩學生,正在接受班上同學不同待遇的「考 驗」---將這位孩子的學用品丟掉,用筆將孩子的作業亂畫、推擠他、用語言激怒他,原本期待快樂上學的孩子在兩個月以後的今天,孤獨的坐在位子上失去了笑 容。)或是家長的退縮、基於保護孩子的理由,都會讓「融合」之路困難重重。雖然心中不忍孩子所受的苦,但這都是一個過程,;因為這現象將會因我們現在的努 力、政府政策強烈的支持下,達到一個「人人生而平等」、「人人個得其所」, 將社會的價值觀導向一個「做好自己的本分」,「發揮自己的潛能」,進入一個和諧、合作的良性互動社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