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The teaching decision-making of applying folk games to young developmentally delayed children's learning
何立博 / 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 Li-Po Ho / Sunshine Social Welfare Foundation 盧 明 /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副教授 Ming Lu / National Taipei Teachers College
目的
研究者的目的為探討教師運用中國童玩於早期療育的歷程中,教師之教學決定的實際情形,以提供未來其他教師設計活動的參考。 內容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的方式,運用現場觀察、訪談等方法蒐集資料及分析相關文獻,以深入一所早期療育日托班的中國童玩活動的情境。 該早療日托班是一個學生人數只有六人的小型日托班(智障輕度一位、先缺輕度一位、智障中度一位、自閉症中度一位、多重極重度二位),二位早期療育的教師皆 為經過內政部教保人員訓練的教保老師。研究者並不拘泥於某個組或某個教師的觀察,而以所有學生輪流為主要被觀察者的方式進行觀察,以求觀察到每位學生與教 師之間的互動。觀察為期一個學期(90年9月~91年2月),每一位學生都被觀察達到9次,每次十五分鐘。紀錄方式為「樣本記錄(specimen records)」亦即「在特別選定的時間及場所下,對行為的發生順序所做的連續觀察及描述紀錄」。
研究結果
本研究從教師訪談與教學觀察等資料中,整理出來教師的教學計劃決定、教學互動決定與教學反思決定。
壹、教學計劃決定
日托班教師運用中國童玩於早期療育的歷程前,教師的教學計劃決定為:讓學生在遊戲中快樂地學習、為學生設定團體與個別活動學習目標與選擇合適的童玩教材。 身心障礙的兒童比較缺乏主動,對於週遭的事物比較不積極(Field, 1989),對於環境反應也比較不足(Zeitlin & Williamson,1994)。所以早期介入者應該教導兒童如何去遊戲,致使兒童可以從遊戲中學習(Anastasiow, 1995;引自Kirk et al.,1997)。楊蕙金英 (民90)在其研究中的一位教師在訪談中表示:「發展遲緩兒童提昇其能力與發展,從出生就不停的在做治療。因此生活中總是充滿不斷的訓練與治療。所以教師 期望學生能夠擁有快樂的學校生活,而非提到要上學就哭哭鬧鬧的。」在本研究日托班的教師運用中國童玩於早期療育教學活動中,不只提供了兒童快樂的情境,也 使得兒童得以在快樂的情境中學習。教師以中國童玩為主要教材,以讓學生快樂為主要目標,再融入其他教學的目標。所以可以發現教師的教學信念為讓兒童在遊戲 中學習,期望學生能夠在接受療育的同時,也可以得到快樂。故二個研究當中的教師教學的介入方式都是透過遊戲。 本研究日托班的教師在童玩活動中,雖然以學生快樂為主要目標,但是也設定在活動中學生的團體與個別學習目標,讓學生能夠在活動之中,得到個別化的學習功 效。學生在童玩活動中的學習目標可分為生活常規、粗大動作、精細動作以及語言、認知與社交技巧六大類。教師將使用童玩的動作套上日常生活的動作,簡化使用 技巧,從簡單的開始教學生練習。在活動中教導學生一些形容詞、動作的指令、情境中的語言練習和色彩的辨識。即便是學生能力不足而不會玩,可是還是很快樂, 得到享受歡樂與情緒的抒發,雖然不能直接學習到技巧,但是可以減少問題行為。教師並且依據學生的需求,為每一位學生設定個別的活動學習目標。
貳、教學互動決定
在歷程中,教師的教學互動決定為:教師輪流主責教學與相互支援、適時給予學生協助與鼓勵、讓全部的學生共同參與活動、增加師生彼此間的互動、建立教室規則與教師需要適當地控制情緒。 本研究日托班的童玩活動過程中,二個教師輪流主責教學,一個主責教學,另一個協助教學,負責管秩序和遊戲時協助教學,也作為示範學生,讓學生有模仿的對 象。二位教師彼此認為默契良好,配搭順利,因此沒有影響到教學活動。二位教師在活動中,以協助程度較差的學生為主,再適時協助其他的學生,當學生遇到困難 時,就協助學生,讓學生容易達成目標,維持繼續遊戲的動機。盡量增加師生彼此間的互動與建立教室的規則。教師會耐心的協助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童玩,一次只 能選一樣使用。教師盡量誘導學生能夠變換玩具使用,若是學生不願意更換,教師最後還是尊重學生的選擇。對於學生違反已經規定的項目,則要求學生改進或是處 罰。當學生若是有破壞玩具或危險與影響課程進行等不當的行為,教師立刻制止學生的不當行為。若是學生生病,教師則給予較大的通融空間。教師需要適當地控制 自己的情緒,只有在學生犯錯時,表現出生氣的表情,讓學生能夠學習了解自己犯錯。
參、教學反思決定
教師的教學反思決定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加強提供學生練習的機會,等待學生進步、讓學生進階式的學習,提高學生的成就感、教學需要資源環境的配合、合班教師以及教學督導相互討論與童玩可作為家長自行在家中和兒童練習的教材。 在本研究日托班的童玩活動過程後,教師始終以學生為中心來評估課程的結果,認為學生即是教學的評審。研究者認為原因除了因為教師尊重學生之外,也因為教師 的第一目標的為讓學生快樂,因此學生成為影響教師教學決定的最大因素。教師認為學生進步需要慢慢的練習與時間,所以願意加強提供學生練習的機會與等待學生 進步。由於學生的障礙程度不同,教師也設計進階式的學習,以提高學生的成就感,避免讓學生感到挫折。在教師因素上,除了教師本人的信念之外,合班教師以及 教學督導相互討論也影響教師的反思。而適當的教學環境與資源將有助於於教師的人力與能力。 除了教師與學生之外,情境與資源也是教學決定需要考量的因素。教師認為人力與專業在職訓練都是重要的資源。在綜合所有的因素之後,二位合班教師以及教學督 導,共同相互討論,形成教師的教學決定。因為童玩很容易取得、便宜,家長不用擔心損壞與花費過大,也熟悉童玩的使用方式。所以未來可以讓家長自行在家中與 兒童練習,提供良好親子互動的機會。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研究者繪製本研究的得到的教師運用中國童玩教學決定模式如圖1-1:
圖1-1 教師運用中國童玩教學決定模式圖
由於本研究中教師以學生為中心,所以將學生置於中心,包含學生反應與學習結果。教師則在左側不斷的旋環評估學生的特質。右側的中國童玩的特性,則提供教師 選擇,以及提供學生學習。教師於資源情境中,以學生反應來選擇中國童玩作為教材,學生則因為教師的教學行動以及教材特性,產生反應與學習結果。教師經由教 學行動後所觀察到的學生反應、學習結果與教材特性,產生新的教學決定,再循環的行動與反思。所以,教師的教學思考、教學決定與教學行動是一個不斷循環的過 程。 在本研究中發現,該日托班教師教學決定的因素可以分為教師、學生以及中國童玩特性三方面。在童玩活動中,教師以學生的反應以及學習結果來反省教學決定。而童玩教材的選用將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所以教師的教學決定也受到童玩的特性而影響。
本節依據本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壹、建議教師積極參加在職訓練與教學觀摩,以提昇專業教學能力。
貳、建議教師依據學生個別化教學計劃,具體設定童玩活動之學生個別學習目標,以增進活動對於療育的功效。
參、建議教師可以深入了解教材的特性與玩法,選擇適當的環境使用。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民90)。早期療育服務模式介紹。http://www.papmh.org.tw/service/serv.htm。 王春蓉(民81)。國小低年級童玩教學之探討。教與愛,39,頁26-28。 王恭志(民89)。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頁84-98。 朱鳳英(民89)。台灣發展遲緩兒童通報轉介及個案管理服務現況- 以台北市為例。中外早期療育服務經驗交流研討會會議實錄。台北市政府社會局、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頁21-43。 江麗莉(民88)。幼稚園教學資源手冊。台北:心理。 何立博(民89)。台灣傳統童玩於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運用探討。全國早期療育跨專業實務研討暨學術發表會早療論文集。花蓮市: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頁191-198。 何立博(民90)。傳統童玩運用於早期療育之個案研究。第二屆全國早療相關服務成果發表大會暨國際研討會早療論文集。花蓮市: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頁83-84。 吳淑美(民87)。學前融合班教學理念篇。台北:心理。 吳雪嬌(民88)。國小實施新數學課程教師之教學決定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品田主編(民83)。中國民間美術全集。台北:華一書局。 李建興(民84)。鄉土童玩遊戲與運動文化的省思。國民體育季刊,24(3), 頁100-105。 李園會(民86)。幼兒教育之父─福祿貝爾。台北:心理。 沈桂枝(民73)。國民小學教師體育教學決定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文麗、鄭麗珍、林惠芳,2001(民89)。台灣早期療育的發展與未來展望。文教新潮,5(4),頁7-12。 周嘉蘋(民71)。童玩書籍評介 (中國童玩等)。國教天地,46,頁15-17。 林佩櫻(民88)。童趣家具與童玩。雅砌,111,頁44-45。 林書玭(民86)。童玩.打造孩子們的夢想王國。臺北畫刊,351,頁16-19。 林清財(民79)。我國國民小學教師教育信念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進材(民86)。教師教學思考----理論、研究與應用。台北:五南出版社。 林進材(民87)。教學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林進材(民88)。從教師教學信念與決定談教學實施與效能。中等教育,50(3),頁9-21。 河添邦俊、長原光兒(1989譯)。史鈺凱編。殘障兒童的教育與遊戲。台北:世茂出版社。 施學哲(民74)。童玩在遊戲教學上的重要性。國教輔導,24(8)=238,頁5-9。 徐澄清、李心瑩(民73)。啟發兒童發展的遊戲。台北:健康世界雜誌社。 高敬文(民71)。「推行童玩」的意義與價值。國教天地,46,頁2-4。 高敬文(民85)。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院。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民89)。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光碟版第三版。中華民國教育部。 曹玲玲(民87)。特教教師在早期療育中扮演的角色。特殊教育季刊,66,頁1-3。 許委琳(民71)。推展生動活潑教育:話童玩。師友,178 ,頁16-18 。 許委琳(民74)。談推展童玩教學。國教輔導,24(8)=238,頁4。 郭靜晃、黃惠如(民90)。扥育家庭的管理與佈置理想的扥育環境。台北:揚智。 陳文菁(民90)。一位國小教師美感教育教學決定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昭曄(民89)。國民中學實習教師思考之研究-師範大學與教育學程畢業生之比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曉綺(民88)。國小教師教學決定歷程之詮釋性研究---以一位語文科。台北市立師院國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妃(民89)。國小教師的教學決定--以一位泰雅族教師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萌士(民85)。宜蘭用什麼寫歷史﹖--關於國際童玩藝術節的文化思考。東海岸評論,98,頁16-21。 黃惠貞(民74)。童玩在教育上的意義。國教輔導,24:8=238,頁1-3。 楊蕙金英 (民90)。特殊幼兒教師教學決定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葛小嫻(民88)。兒童本位教育--一所幼兒園父母、教師幼兒教育觀之個案研究。師範家政教育研究所。 廖華芳(民87)。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專業團隊合作模式。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雜誌,23(2),頁55-68。 劉世雄(民90)。教師運用電腦融入教學決定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得劭(民88)。尋找消失的童玩王國:日本博物館體驗學習室--童玩傳承之例。傳統藝術,試刊2,頁17-19。 蔡阿鶴(民79)。智障兒的遊戲療育。財團法人心路文教基金會。 盧家珍(民87)。童玩王國的PLAYBOY--黃恆男的真愛一世情。藝類,3,頁51-53。 謝友文(民87)。兒童遊戲權理念與實踐。中華民國建築學會會刊雜誌,45. 09-10,頁21。
二、西文部分:
Boehm A.E., & Weinberg R.A.(1987/1998). The classroom observer : developing observation skills in early childhood settings. 廖鳳瑞、李易霖譯。兒童行為觀察。台北:光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Bowe, F. G. (1995/1998).Birth to five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傅秀媚譯。嬰幼兒特殊教育─出生到五歲。台北:五南。 Clark , C. M., & Peterson , P. L.(1986). Teacher' thought process . In M. C. Witte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 rd ed.). pp.253-296 . New York: Macmillan. Feeney S., & Magarick M.(1987). Choosing Good Toys for Young Children.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86/87 .pp202-204 Connecticut:Dushkin Publishing.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Child's Right to Play(IPA)(2001).What is IPA?. http://www.playtrn.demon.co.uk/ipa.htm. Johnson J.E, Christie J.F., & Yawkey T.D.(1987/1992). Play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郭靜晃譯。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文化。 Kirk S.A., Gallagher J.J., & Anastasiow N.J.(1997). Educa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Boston New York :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Musselwhite C.R.(1986). Adapptive Play for Special Needs Children. San Diego,California: College-Hill Press,Inc.. Phinney J.S.(1986). Observing children:Ideas for Teacher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86/87. pp233-239 Connecticut:Dushkin Publishing. Thomas H.(1996/1996). Research Methods and Data 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朱柔若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台北:揚智。 Widerstrom A.(1988). How Important Is Play for Handicapped Childre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86/87 .pp185-189 Connecticut:Dushkin Publishing. Woods D.(1996). Teacher cogni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 : beliefs, decision-making, and classroom practice . Cambridge [England]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