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Factors Affected the Sensory Motor Development Deficit Childrens in Tainan 1林指宏(Chih-Hung Lin) 副教授、2林佳蓉(Jia-Rong Lin) 副教授、1黃靜如(Ching-Ju Huang) 講師 1嘉南藥理科技大學休閒保健管理系 (Dept. of Recreation & Health Care Management, Chia Nan Pharmacy & Science University) 2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嬰幼兒保育系 (Dept. of Childhood Education & Nursery, Chia Nan Pharmacy & Science University)
前言 視覺經驗(Visual experiments)對嬰兒的感覺動作發展(Sensorimotor development)和前庭(Vestibular system)、視覺(Visual system)與本體感覺系統(Proprioceptive system)的整合(Sensory integration)對動作協調(Motor coordination)及身體姿勢(Postural reaction)維持的重要性,已有相當完整的文獻探討。Hein等人研究指出利用不透明塑膠圓領限制貓和猴子的視覺指引其肢體運動,明顯地導致實驗動物肢體動作協調障礙(Hein & Held, 1967)。早期視覺回饋對於靜態(坐及站立)和動態(爬行及走路)之動作發展是必要的。嬰兒早期連續給予學步車(Baby walker with wide opaque plastic tray)輔助及缺乏爬行訓練之嬰兒,結果顯示使用學步車的嬰兒其日後動作和認知發展皆落後於未使用學步車者且有爬行經驗的嬰兒(Crouchman, 1986; Siegel & Burton, 1999)。前庭系統受地心引力作用及身體位移的影響,能自動性地控制全身肌肉的均衡張力,包括透過第三對腦神經以控制眼球之轉動,對於視覺成熟及動作協調有著重要性的影響。視覺在功能上,除了提供了視知覺外,其立體影像能有效地與前庭系統相互整合,以建立三度立體空間,配合來自肌肉關節系統之本體感覺訊息,共同協調合作,並將整合結果傳至肌肉做出反應,作為動作發展追隨的依據,此三者感覺系統若其中之一沒有良好的功能,則會導致動作之協調困難、肌肉張力不足、眼球轉移控制不佳、不當前庭自我剌激行為和學習障礙 (Ayres, 1978; 羅鈞令,1998)。人類基本動作發展應於五歲以前完成,嬰幼兒時期即為動作發展的關鍵期(李德芬,1995)。近年來對嬰幼兒感覺統合失調之相關研究指出,不良成長環境及疏於照顧之嬰兒,在情緒及認知發展皆不利於正常環境生長之嬰幼兒,對嬰幼兒實施視動訓練,具有增進其動作發展,改善前庭系統功能失調或本體感覺功能異常之動作發展遲緩或感覺動作失調的孩子。更進一步研究指出,直接對健康嬰兒實施額外的感官剌激結果顯示,能有效增加嬰兒體重、促進認知及完成各種嬰幼兒發展目標(Scafidi et al., 1986),但若只單獨增加觸覺剌激其結果並不顯著(Koniak-Griffin & Ludigton-Hoe, 1988)。由此可見,嬰幼兒時期額外感官剌激能有效促進兒童發展的主因,可能來自額外的視動整合剌激。Ottenbacher回顧有關前庭剌激之文獻報導指出,有效的前庭剌激活動,其評比不外是(1)旋轉剌激;(2)直線或垂直加速;(3)兩者併合使用(Ottenbacher, 1983)。 母親在懷孕期間抽煙、不適當用藥、酗酒、體重過輕、陰道感染都是造成早產或嬰兒出生時體重過輕的危險因素,胎兒早產或出生時體重過輕,可能會造成幼兒時期神經發展障礙,形成日後在智力、行為及社交能力發展、學習能力的偏差(McCarton, Wallace, and Bennett, 1995; Rubin, 1973; Noble-Jamieson, 1982)。在一份學齡前的兒童檢測報告中(以四歲為檢測對象代表)發現早產兒有較多視力、聽力、語言、手眼協調、行為及運用模式的問題,而這些項目正是發展學習及課業表現的重要因素(Forslund & Bjerre, 1990)。幼兒時期曾患過中耳炎(Otitis Media)與日後語言發展學習能力及動作表現的關係,慢性中耳炎可能影響前庭系統的發展,造成平衡及協調功能的障礙,有慢性中耳炎病史的小孩比正常小孩在知覺動作表現較差(Price & Teachman, 1978)、有較高機率得到前庭系統疾病 (Schaaf, 1985)、語言發展遲緩、認知及學習能力也落後於同年齡兒童 (Holm & Kunze, 1969; Kaplan, Fleshman, and Bender et al., 1973; Cook & Teel, 1979) 近年來臺灣社會型態的變遷遽速,早期的農業社會,現已轉變成為以工商業為主軸的社會形態,人口密度劇增,空間隨之減少,結果致使嬰兒的爬行、走路及各種肢體活動都受到侷限。在繁忙緊張的生活環境下,為了便於嬰幼兒的照顧,許多不利於視動發展的嬰幼兒照顧輔助設備也因應而生,例如嬰兒學步車、狹隘的嬰兒床等,皆不利於現今嬰幼兒的整體動作發展。 目的 隨著台灣社會形態的轉變,都市狹隘的活動空間、環境污染、早產及教養偏差都可能造成新生代兒童發展的偏差,有鑑於發展遲緩兒童經常面對有感覺統合失調疑慮,且許多潛伏性疾病皆有可能造成日後兒童發展的損傷。本研究旨在透過幼兒感覺發展檢核表及自編問卷調查表,透過適切的交錯分析,以了解台南地區造成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並作為早期療育介入輔導及預防醫學之根據。 研究內容及方法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台南地區(台南縣、巿)托育機構就讀幼兒共計1,285名,其中有效問卷為1,156份(90%)。研究工具採心理出版社出版之「幼兒感覺發展檢核表」及自編之「影響兒童發展因素調查表」同時進行調查。「幼兒感覺發展檢核表」以T分數40分以上及以下做為篩選方式,研究分析採SAS統計軟體進行分析,先針對自編之問卷調查表內所有變數做出次數分配表(frequency distribution table),去除次數分配表中分佈過於集中之變數後,每一變數對做Mantel-Haenszel Chi-square檢定,及進行backward selection分析p-value<0.05之相關因素。自編問卷調查表由家長採回憶及比對幼兒健康手冊內容進行問卷回答依據,記錄內容分「母親懷孕時健康狀況」、「懷孕期母親與胎兒健康情況」、「生產時母親與新生兒狀況」、「二歲前健康狀況」等共計三十題,而幼兒感覺發展檢核表則分成「前庭剌激不足」、「觸覺防衛性」、「發育期運用障礙」、「視覺空間」、「重力不安全」五大因素分析。 本次報告主要針對前庭系統功能進行週查分析,檢測孩童之男女比值百分比分別為54%及46%,年齡分佈為4歲(18.7%)、5歲(44.1%)、6歲(37.2%)。主要結果顯示影響「前庭剌激不足」有顯著意義因素(p<0.05)為:「是否自然懷孕(p=0.001)」、「懷孕時有無用藥(p=0.000)」、「懷孕期飲酒(p=0.000)」、「懷孕期曾生病(p=0.001)」、「懷孕期間陰道出血(p=0.008)」、「懷孕期間下腹痛(p=0.057)」、「懷孕期間打安胎針(p=0.005)」、「早產(p=0.026)」、「出生時馬上哭(p=0.027)」、「曾患中耳炎(p=0.000)」。而「重力不安全」項目之有顯著意義因素(p<0.05)為:「懷孕時有無用藥(p=0.003)」、「懷孕期飲酒(p=0.003)」、「懷孕期曾生病(p=0.001)」、「懷孕期間打安胎針(p=0.029)」、「懷孕期間經常搭飛機(p=0.000)」。此一結果顥示,不當之環境因素,包括藥物、飲酒、感染可能造成胎兒前庭系統發展障礙,而母親及胎兒健康狀況和生產因素皆可能告成前庭系統發展失調,包括「前庭剌激不足」或「重力不安全」,其原因可能包括不同之環境因素或毒害嚴重程度輕重而有所區分。進一步結果顯示,中耳炎可能造成前庭系統損傷,可能引起半規管或第八對神經缺損,而導致其日後前庭系統反應明顯不足,早產及新生兒健康狀態也直接衝擊日後兒童前庭系統的成熟度,應值得留意。相反的,懷孕期間經常搭飛機由結果顯示,是造成重力不安全的重要原因,其主要原因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結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前庭系統的成熟度,在胎兒期從感覺統合的角度而言明顯受到懷孕母親的健康及生活習慣所影響,其結果除了提供優生學參考外,也提供感覺統合失調之病因探討,作為台灣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介入之預防醫學工作。 參考論文 Ayres A.J. (1978)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the vestibular system.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y. 12:18-29. Crouchman, M. (1986) The effect of baby-walkers on early locomotor development. Developmental Medicine & Child Neurology 28:757-761. Gevelinger, M., Ottenbacher, K.J. & Tiffany, T.(1998) The reliability of the motor development checklist.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42(2):81-86. Hein, A. & Held, R. (1967) Dissociation of the visual placing response into elicited and guided components. Science 158:390-391. Koniak-Griffin, D. & Ludington-Hoe, S.M.(1988) Developmental and temperament outcomes of sensory stimulation in healthy infants. Nursing Research 37(2):70-76. Ottenbacher, K. (1983) Developmental implications of clinically applied vestibular stimulation. Physical Therapy 63(3): 338-342. Scafidi, F.A., Field, T.M., Schanberg, S.M., Bauer, C.R., Vega-Lahr, N., Garcia, R., Poirier, J., Nystrom, G. & Kuhn, C.M.(1986) Effects of tactile/kinesthetic stimulation on the clinical course and sleep-wake behavior of preterm neonates.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9:91-105. Siegel, A.C. & Burton, A.V. (1999) Effects of baby walkers on motor and mental development in human infants. Developmental and behavioral pediatrics 20(5):355-361. Weeks, Z.R. (1979) Effects of the vestibular system on human development, Part 2: Effects of vestibular stimulation on mentally retarded, emotionally disturbed, and learning-disabled individuals. The American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33(7):450-455. 李德芬(1995).幼保指南(三)幼兒發展與輔導.啟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羅鈞令(1998).感覺整合與兒童發展:理論與應用.心理出版社(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