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Using Parent-Based Curriculum and Transdisciplinary Model in the Early Intervention Program for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李淑娥、王意中、許寶玉、柯雅齡、林珮如、朱秀瓊 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 Shu-Er Lee, Yi-Chung Wang, Pao-Yu Hsu, Ya-Lin Ko, Pei-Ru Lin, Hsiu-Chiung Chu Foundation for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R.O.C.
三歲以前的幼兒,其生活重心應是在家庭,如何讓父母參與評估和療育是推動早期療育很重要的一環(Wallin,2002)。「家長本位」的療育課程設計才能 一直延伸後續的療育效果,是早期療育必須思考的方向。發展遲緩幼兒常會伴隨認知、語言溝通、肢體動作、社會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在專業分工日益精細的今 日,家長常為了各種不同的障礙,奔波往返多處療育場所,又無整合專業訊息的知能,除了體力、財力和家庭生活深受影響外,療育建議亦無法完整執行,影響療育 效果甚大。「跨專業團隊合作」的療育模式藉由團隊間的合作與溝通,可以統合各方面的療育介入,提供個案一套完整實用且有效的療育方式 (Linder,1993)。所以本計畫目的是要探討家長本位的跨專業團隊合作模式,要如何運作才能符合家長和個案的需求,並希望藉由此實驗模式發展一套 人性化、系統化、結構化、療效佳的早療介入課程。
本計畫進行之初,家長需先填寫「個案及家庭基本資料」,然後由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心理師和特教老師一起進行遊戲式跨專業團隊評估。整合 評估結果後,將個案分為兩組,一組為輕度肢體障礙加上其他各方面輕中度全面遲緩,由語言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和心理師負責規劃課程,物理治療師和特教老師為 諮詢者;另一組為重度肢障加上重度全面遲緩,由物理治療師、特教老師和心理師負責規劃課程,語言治療師和職能治療師擔任諮詢。隔週上課,每次三小時,全程 半年。每次課程內容包括複習前次作業、動作活動、認知和語言活動、本次課程說明、簡易理論課程講解、個別指導、指定新作業等七個項目,重度肢障組還包括家 訪。採用修正過的遊戲式跨專業團隊治療方式(modified transdisciplinary play-based intervention),以家庭能準備的設備作為訓練器材,以家庭自然環境為假設的訓練場所。 輕中度組上課的單元名稱為相見歡、認識玩具、認識五官及身體部位、認識輪流與順序概念、用手摸摸看、大風吹什麼、適當的使力、想像遊戲、手眼腳一起做、我 的家、大家一起來拼圖、撲克牌數一數、大家一起說再見。理論課程主題包含從遊戲瞭解孩子的發展、從氣質認識孩子的社會及情緒發展、發展遲緩兒的人際互動關 係、溝通與語言能力之要素與發展、如何促進孩子的聽覺理解能力、如何促進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感覺統合與兒童發展、注意力與兒童發展、如何促進孩子的動作 發展、帶著孩子開始學習之旅~轉銜入教育體系。 重度肢障組上課的單元名稱為相見歡、認識自己、我愛探索、翻身大作戰、感官知覺動一動、玩具與我、找一找在哪裡、大家一起來站站、摸摸看、動感超人、我的 家(家訪)、大家一起說再見。理論課程主題包含腦性麻痺兒童常見的動作問題和被動關節運動、腦性麻痺兒童的擺位和攜抱技巧、發展遲緩兒的動作訓練、溝通意 圖的發展、如何提升孩子的進食和發音技巧、如何啟發孩子的溝通潛能、從遊戲瞭解孩子的發展、從氣質認識孩子的社會及情緒發展、如何協助腦性麻痺兒童發展功 能遊戲、腦性麻痺幼兒在教養上的迷思與建議、多感官學習、嬰幼兒認知發展及訓練、帶著孩子開始學習之旅~轉銜入教育體系。 由家長問卷與專業人員再評估結果,顯示個案在動作、溝通、認知、情緒和社會行為等各方面都有進步。家長尤其肯定參與此課程學到很多在日常生活中可應用的技 巧,如和孩子互動的技巧、指導孩子學習的概念、活潑有趣的遊戲中學習方式。此計畫雖然直接教學次數不多,但每個個案都很快顯現出讓家長和治療師/老師都滿 意的全面性進步,最主要原因為(1)藉由修正式跨專業團隊合作,專業知識的分享與整合,確實提供家長一個可行的全方位療育計畫;(2)多元化且家長本位的 課程設計,家長主動性參與動機提升。所以本計畫設計的運作模式的確是深具療效的早療介入模式。
參考文獻: 1. 中國視聽教育學會(民77年)。系統化教學設計。台北市:師大書苑 2. 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民91年)。2002發展遲緩兒童國際研討會講義。台北市 3. 盧明譯(民90年)。活動本位介入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4. Acevedo, J. S. (1994). Physical therapy for the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 In: JS Tecklin, ( eds). Pediatric Physical Therapy. 2nd. ed., Philadelphia: JB Lippincott Co. 5. Herbert, M. (1987). Behavioural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Problems: a practice manual. London: Academic Press. 6. Jongsma, A., Peterson, L., & Mclnnis, W. (2000). The Child Psychotherapy Treatment Planner.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7. Levitt, S. (1995). Treatment of cerebral palsy and motordelay. 3rd. ed., UK:Blackwell science Ltd. 8. Linder, T. W. (1993)(Eds.). Transdisciplinary Play-Based Intervention:Guidelines for Developing a Meaningful Curriculum for Young Children. Beltimore: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Co. 9. Owens Jr., R. E. (1999). Language Disorders: A Functional Approach to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3rd ed. Needham:Allyn & Ba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