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Developmental apraxia of speech - Case report 潘秀琴 Pan, Hsiu-Chin 成大醫院 復健部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Hospital,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發 展性言語失用症(Developmental apraxia of speech 簡稱DAS)有人稱之為發展性口語失用症 〈Developmental verbal dyspraxia 簡稱DVD〉是一種少見但確實存在的一種說話異常。這類異常的診斷在兒童語言病理中是一種相當具有爭論性的議題。爭論的焦點,大多集中在動作的失用或是口 語的失用。儘管如此,大多數的定義均認為發展性言語失用症沒有言語機制神經肌肉的障礙,而是一種動作排序〈motor-planning〉的困難。
發展性言語失用症者的說話錯誤的表現有別於一般的言語遲緩(Speech delay),其說話錯誤的型態反而是類似成人獲得性的言語失用症(Aquired apraxia of speech)。估計此類異常的發生率約為每一千名兒童中有一至十名。〈Shriberg, Aram, & Kwiatkowski, 1997a〉。臨床上經常被誤診為構音異常或語言發展遲緩。本文報告二名發展性言語失用症的個案,描述發展性言語失用症的說話表現,及其發展的過程。 個案一,男童,早產兒(八個月出生),體重一千六百克。三歲兩個月時第一次就診。聽力正常,言語機制沒有構造的異常,口部的肌肉張力略小,有時仍會流口水。一歲時曾出現「ㄇㄚ、ㄇㄚ」的音節,但沒有持續出現其他的音節,甚至「ㄇㄚ、ㄇㄚ」也沒有再出現。評估時仍未能發出音節,也不會模仿別人的說話;聽的理解方面,尚未能指認身體器官。個案於五歲一個月再次評估,理解能力有明顯的進步,比生理年齡稍微遲緩。有出聲的能力但少有口語出現,從有限的語言樣本可聽出已有韻母的發展,聲母方面有ㄐ、ㄎ及ㄇ發展出來,口語表達能力約只有一歲。他會自創手勢,顯示認知能力遠大於其口語表達的能力。個案五歲五個月開始接受語言治療,經過兩年的治療,個案的聽能理解逐漸跟上同年齡的孩子,在六歲十個月時接受畢保德圖畫測驗,百分等級為四十七。口語表達方面,他能說短句,常有省略或取代的構音錯誤,錯誤不一致;隨著句子的長度增加,構音錯誤也會增加。 個案二,女童,出生40天曾患腦膜炎,全面性發展遲緩;核磁共振的發現是雙側額葉及胼胝體萎縮。聽力正常,說話機制的神經肌肉也是正常,但有口部動作失用的情形,例如要她吹泡泡或吹笛子,她會去咬住吹泡泡的器具或笛子的吹口。上下肢也可能有失用的情形,上下肢肌力正常,但動作不協調。鮮少有口語,能出聲,但韻母及聲母的發展非常有限;理解及表達之間明顯地表現出差距。個案目前接受早期療育,方向為增進聽的理解及認知能力,讓家屬了解發展性言語失用症的特性;誘發自然的動作,增加其意志性控制的能力,藉此增進其構音能力。其口腔動作有進步,偶而能誘發出仿說。 發展性言語失用症由於發生率低,國外的文獻不多,國內相關的報告更是鮮見。發展性言語失用症與一般言語遲緩的早期療育方向,有所不同;因此二者的鑑別診斷是必要的。因此,從事早期療育的人員應要重視發展性言語失用症的存在,能診斷出發展性言語失用症,進而給予合適的療育。 參考文獻 Shirberg, L. D., Aram, D. M., & Kwiatkoski, J. (1997a) Developmental apraxia of speech: I. Descriptive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40(2), 273-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