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三屆 發展遲緩兒童親子互動行為初探研究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題目(英文):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You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姓名:林初穗(Chu-Sui Lin)、林淑莉(Shu-Li Lin)、劉文英(Wen-Ing Liu)
所屬單位:中原大學特殊教育學系(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Chung-Yuan Christian University)、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文為國科會部分研究計劃成果(NSC 89-2413-H-033-006),其研究僅屬於初探式(exploratory),其目的在於發現及了解國內親子互動過程所呈現的主題行為。具體而言,本研究所欲探討的問題如下:
○1 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所呈現「以家長為主導」的行為為何?
○2 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所呈現「以孩子為主導」的行為為何?
○3 以「家長為主導」或是以「孩子為主導」的親子互動行為是否與主要照顧者或孩子的背景因素相關?

貳、研究參與對象
參 與本研究的對象共計有37位桃園地區0-6歲發展遲緩兒童,其中,自閉症組兒童為13位,腦性麻痺組的兒童為12位,智能障礙組為12位,其語言發展大多 數集中在無口語,或是單字片語階段,而在主要照顧者的背景資料,多數教育背景為高中以下,照顧者與障礙兒童的詳細資料請見表一。

參、資料的收集
最 後確定參與研究的對象,則接受「親子互動」過程錄影帶的拍攝,拍攝地點主要為特教系附設遊戲室,四週皆有矮櫃,櫃上有玩具陳列,主要照顧者與兒童由研究助 理帶至遊戲室,先在角落填寫相關背景資料及問卷後,觀察者請主要照顧者移至遊戲室角落,並說明拍攝的時間及規則,例如:互動過程為一對一,若有手足在場也 請安排離開拍攝現場,並鼓勵照顧者使用櫃子上玩具,放鬆心情並儘量讓互動過程像是在家庭中日常的活動。

在拍攝完錄影帶交由六位受過採樣紀錄法三、四年級學生先過濾錄影帶中畫面跳動,孩子或母親跳離畫面等,並節取影片中完整5分鐘作為資料登錄之用,所有互動 行為包括口語及非口語皆以文字逐字稿敘述方式呈現,每篇採樣約需2-3小時才能完成,為求資料的完整及精確性,也將每篇採樣紀錄請另一位成員對照錄影帶查 核其準確性。

肆、結果及討論
一、 依親子互動過程中所收集的2092個親子互動行為的樣本中,如圖一所示,以「家長為主導」的親子互動行為即佔1324個(63%),其中可分為「命令」、 「批評」、「問問題」,及「解釋/說明」,此類的親子互動行為,家長主要是以自己的焦點、注意力或興趣來要求孩子配合,未以孩子的動機或興趣為主導。其 中,在命令行為部分,「遵從」即佔了89﹪(595次),也就是家長在命令行為的呈現上,其功能多半為「遵從」,也就是要孩子遵循其指令,而在批評行為部 分,以「威脅」(佔53﹪)及「糾正」(佔42﹪)佔多數。在此研究中,解釋/說明未能歸入以孩子為主導的行為「陳述事實」,即是家長的語言過長,不符合 孩子理解能力,或是出現與行為不相關的言語。有關「以家長為主導」所呈現的親子互動行為出現的次數及各類別行為定義及錄影帶中所呈現的範例,請見表三。

表三. 親子互動行為
attachments/200905/7074784870.jpg
 

二、親子互動過程中所收集的2092個親子互動的樣本中,其中以「孩子為主導」的親子互動行為佔768個(37%),其中在「引導」行為部分以「陳述事實」(佔41﹪)或是「讚美」、「鼓勵」、「肯定」所出現的頻率最多。

三、在以「家長為主導」的行為,其中「命令」行為與家長「教育程度」(r=.334, p<.05)、孩子「教育狀況」(r=.373, p<.05)及孩子的障礙程度(r=.397, p<.05)有顯著相關,見表六。此研究顯示家長的教育程度越高,在親子互動過程中出現「命令」行為的次數也越高;另外,在幼稚園或機構就讀的家長比在家 教育的兒童,在親子互動過程中,出現「命令」行為的次數也越高;再者,越重度障礙的兒童,其家長出現「命令」行為的次數也越高。

在「問問題」的行為上,與孩子的障礙程度呈現負相關(r=-.398, p<.05),亦即是越有重度障礙孩子的家長,出現「問問題」行為的次數越低。而在「解釋/說明」的行為上,也與照顧者的性別有相關(r=.345, p<.05),也就是女性照顧者,其出現「解釋/說明」的行為次數也越高。

而在以「孩子為主導」的行為中,其中「引導」行為與主要照顧者如父母親的婚姻狀況呈現負相關(r=-.377, p<.05),亦即是婚姻狀況越不穩定如分居、離婚等,其出現「引導」行為的次數也越低,而「增強」行為則與孩子的年齡呈現顯著相關(r=.384, p<.05),亦即是孩子年齡越大的家長,在親子互動過程中,出現「增強」行為的頻率也就越高。

伍、結論及建議
本研究所呈現的親子互動行為主題架構(見圖一),以採樣紀錄、文字敘述方式由下而上逐次歸納、分析、綜合而發展成,相對於國內親職互動的研究,引用國外的 rating scale而有所不同,本研究所得資料有其連續性及完整性,而所發展的主題架構,由於採樣資料豐富,包含大量例子,也可做為「親職互動」教學時的參考。另 外,由此研究中發現,以「家長為主導」行為出現的比率(佔63﹪)高於以「孩子為主導」行為(佔37﹪),此一差異也反應出,發展障礙兒童家長較容易使用 命令式或權威式的主導互動模式,然而根據之前文獻探討此主導互動模式也進而使兒童回應能力愈差,且更無主動表達能力。美國幼教聯盟在1993年將"親職互 動"(DEC Recommended Practice)列為整個早期療育方案實施重點之一,國內早期療育方案也應將此列為服務的內容,提供家長更有效「以孩子為主導」的親職互動策略像「口頭 示範」、「肢體示範」、「陳述事實」、「肢體協助」、「引起注意」,或是像「讚美」、「鼓勵」、「肯定」、「覆述」、「模仿」等。

不管是以「孩子為主導」或是以「家長為主導」的行為皆與「孩子」或是「家長」的背景因素有相關。此一研究結果顯示在親子互動過程中,不僅是家長的背景因素,孩子的背景因素也影響家長所呈現的行為。

然而,本研究未能針對孩子回應行為更進一步分析,是為此研究不足之處。研究也需再與國外資料做一比對,以便更進一步了解親子互動行為是否受「文化」因素所影響。再者,未來研究也應增加參與研究對象人數,以使研究成果更具解釋力與代表性。

attachments/200905/6514974344.jpg

 

圖一. 親子互動行為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