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二十屆 根據臨床觀察及評估結果區辨疾病症狀的過程─一位視皮質損傷七歲女童之個案報告 The process of discriminate the symptom of disease through 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assessment result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根據臨床觀察及評估結果區辨疾病症狀的過程─一位視皮質損傷七歲女童之個案報告

The process of discriminate the symptom of disease through 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assessment result

余念欣1*

Nien-Hsin Yu1*

1彰化基督教醫院

1changhua christian hospital

研究背景與摘要:從學者Skoczenski和Good(2004)的研究得知,視皮質損傷(Cerebral Visual Impairment, CVI)是「視覺後路徑受到損傷而造成視力變壞的狀況」,好發於早產兒,因為腦部內傷或外傷造成,而非眼睛發育異常導致。而目前有關於CVI的醫學文獻並不完整,包括預測可能造成的原因、如何診斷腦傷造成的視覺損傷都存在著爭議,因此本篇目標為透過評估工具及臨床觀察所得資訊進行疾病症狀的區辨,釐清診斷困難個案的核心問題,以利後續治療的目標計畫進行。

方法:研究對象

個案為一名7歲女童,在5歲時感染腦膜炎,當時核磁共振檢查(MRI)顯示雙側的大腦枕頂葉有萎縮(其中左側較多)。4歲生病前在幼稚園的社交狀況皆有不錯的表現,但於第65個月生病後時施測魏式智力測驗量表(學齡前及小學版)(WPPSI)分數顯示為44,當時疑似智能發展不足。經兒童加護病房出院後,個案到診所進行每週一次的職能治療以訓練認知和精細動作,但在校表現仍受到多困難,因此於第80個月來到彰化醫學中心醫院尋求更全面性的評估。

評估工具

我們使用標準化評估工具包括皮巴迪動作發展量表第二版(PDMS II)、視覺感知技巧測驗(TVPS)、魏式智力測驗量表(學齡前及小學版)(WPPSI),以及非標準化工具為我們發展的一項臉部辨識測驗,這項測驗參考了CFMT-C,我們設計的題目皆以台灣人臉照片為主,總共有50個不同人臉包含正面和側面,年齡從3歲兒童到75歲老年人的照片皆採集,施測方式為先給個案看第一個人臉照片,接下來看題目會出現三個人臉照片,其中一個是剛剛出現過的人臉,個案必須從中正確地找出剛剛看到的人臉照片。

結果:

 1. 標準化評估工具得知PDMS 分數皆高於16%,TVPS總分為5%,而在81個月時再測WPPSI分數為69,推測不佳的視知覺能力可能影響該分數。2. 非標準化評估工具得知臉部辨識測驗,個案答對率為57%(18位中度心智障礙孩童答對率為94%),表示有極度的臉部辨識困難。3. 面談中家長提到個案無法辨認家人、朋友以及走回教室的路,亦發現個案對紅色有所偏好。

結論:綜合評估工具結果、核磁共振檢查(MRI)及臉部辨識測驗,以科學臨床推理可明確釐清個案診斷為視皮質損傷(CVI, cerebral visual impairment),後續可針對個案日後在學校可能遇到的問題來訂定治療目標和計畫,期望藉由加強視知覺及定向訓練,同時搭配代償方法,來提升人臉辨識及主題背景區辨能力,改善個案於環境中觀察周遭情境變化的表現。

關鍵字:視皮質損傷、視知覺、腦膜炎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