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提示教學法應用於學齡前中重度心智障礙兒童之粗大動作學習
Using prompts to support gross motor skill learning in preschooler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developmental disability
林相君1、張修齊1、吳晨欣1
Hsiang-Chun Lin1, Hsiu-Chi Chang1, Chen-Hsin Wu1
1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
1First Social Welfare Foundation
研究背景與目的:物理治療師在個案動作學習部分的專業任務,主要是評估個案目前現有的動作能力與其動作學習方面的阻礙因素,進而提供適當的介入計畫。教學方法在物理治療師的專業養成階段並未被納入,然而,在專門提供早期療育的發展中心工作的治療師們,除了直接介入個案外,大部分時間是兼負指導教保員和家長訓練發展較為嚴重遲緩的心智障礙幼兒學習新的動作能力。本研究中的物理治療師們希望利用系統性的提示教學法評估及累積個案之學習成效,以增進治療師及教保員的專業知能。
方法:本研究對象來源為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附的學前發展中心。針對4名個案進行粗大動作訓練,個案包含智能障礙、自閉症或發展遲緩等幼兒,排除腦性麻痺或其他會影響神經肌肉動作控制的疾病之幼兒。設定訓練的動作技巧為拍氣球活動,透過工作分析法拆成五個步驟,分別是看球、手抬高過肩、旋轉身體、重心轉移、以及拍球。提示方式分為口語提示(oral prompt)及肢體提示(physical prompt),其中肢體提示又分為部分(partial)肢體提示及完全(whole)肢體提示。提示策略則採用由多至少(Most-to-least)和固定時間延宕(constant time delay)進行。介入前先做基線測試,每週一次,最多10次介入訓練,停止訓練後兩週再次評估。連續三次訓練的動作在無提示下完全正確表現者即達通過標準。
結果:經由此研究可發現,受測者4人中有3人因使用提示教學法,可在10回合內達到通過標準。但在兩個星期後的複評則回到基準線狀態。
結論:結果顯示透過系統性的提示教學法,學齡前心智障礙兒童可有效的學習新的動作技巧。治療師們可嘗試將體能活動運用工作分析法把動作拆解為若干較細小步驟,並依循系統性提式教學法做訓練。然而,在停止介入後,如何避免學會的能力又回到基準線狀態,值得再進一步探討。
關鍵字:提示教學法、心智障礙、動作學習、工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