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應用作息本位晤談提升家庭參與早期療育成效探討-個案報告
The Application of Routine-Based Interview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Early Intervention with family participation: Case Report
鄭佳玲1、徐敏1、陳建銘1、林學民1
Jia-Ling Jheng1, Min Hsu1, Chien-Ming Chen1 Hsueh-Min Lin1
1屏東醫療財團法人屏東基督教醫院復健科
1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Pingtung Christian Hospital
研究背景與目的:自健保局104年起實行「早期療育門診醫療給付改善方案計劃」開始,強調以家庭為中心之整合性照護模式介入早期療育個案,現行早期療育經醫師診斷需接受復健治療即可接受治療,因各醫療院所人力有限,所安排到的復健治療多僅一周一次,部分家長憂心未能獲得足夠療育,導致於各院所四處排復健課程,療效卻有限,故依其方案在兒童所需之各職類團隊結合家庭,並與家庭討論後提出家長欲改善兒童之項目,復健治療以其問題提供家長介入復健方式帶入日常作息中,探討瞭解以家庭為中心應用作息本位介入早期療育之影響。
方法:本研究以一位兩歲患有腦膜炎的女童、父母和外祖父母,以及服務該童的專業團隊,包括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與語言治療師作為研究參與者,探討以家庭為中心應用作息本位介入模式提供早期療育服務成效,研究步驟包括了解家庭生態與作息、透過會談與家庭各成員共同討論目標與策略、提供以支持為本的合作諮詢服務,透過課堂討論在日常作息環境中實施活動策略與資訊分享。在持續半年的以家庭為中心之早療服務介入後,透過相關量表的前後測評估其療育服務成效,包括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診斷量表(CDIIT-DT)以及目標達成量表(GAS),呈現兒童的發展成效;而照護過程評量表—家長版(MPOC-20)與照顧過程評量表—專家版(MPOC-SP),呈現家庭與專業團隊合作的成效。
結果:在家庭與治療團隊共同討論後制定出五個問題為改善目標,分別為希望女童家庭成員的教養觀念能夠一致、洗澡時能自己脫掉褲子、可以配對家裡的形狀積木或是丟球給別人接住、能自行安全的下樓梯,以及能夠表達與指認東西的種類變多。經過六個月後目標都能達到預期,檢視兒童CDIIT-DT半年之結果,整體發展商數從68分進步到70分,年齡當量從17個月進步到25.3個月,其中進步最多的為語言發展,其次為動作部分,另外將GAS分數轉換成T分數後,分數由30分進步到70分;照護過程評量表—家長版(MPOC-20)合作、支持與完整的服務分數從6.67分進展到6.83,其他項目前後測無差異,另外照顧過程評量表—專家版(MPOC-SP)各項分數皆有上升趨勢,其中對家庭的資訊度進步幅度最大。
結論:以家庭為中心之早療服務模式讓家庭與團隊更了解彼此需求並共同訂定目標,讓早期療育的目標更明確,服務對象從兒童擴大至家庭併以作息本位介入活動策略,家庭在繁忙日常中以每日作息帶入活動,增加兒童練習之機會並提高參與的程度,促進兒童發展的活動從治療室擴展至家中日常,增進早期療育之效益。
關鍵字:以家庭為中心、作息本位介入、早期療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