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三屆 動作治療的一種新觀念與介入技巧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高雄醫學大學 物理治療系    王慧儀
A new concept and intervention skills for treating motor disorders
School of Physical Therapy, Kaoshiung Medical University
Hui-Yi Wang




Tscharnuter Akademie for Movement Organization (TAMO)為一種可處理源自於神經性或骨骼性動作障礙的治療觀念及技巧。此方法由物理治療師Ingrid Tscharnuter約於1990年代始在美國紐約市創立,此技巧可特別用於改善發展遲緩兒童的運動功能障礙。

 

理念架構:TAMO治療法以「動態學說」(dynamic theory)的理念為基礎,理解出「力」如何形成姿勢及動作,以及加諸在身體的內、外力互動的情形;其中特別重視自然存在的地心引力及從個體支持面而來的反作用力對動作的影響。在TAMO理念中指出,人體進行動作過程中會向身體內、外環境捕取各種知覺資訊,如視知覺、前庭覺、本體覺等,這些知覺資訊可被用以協助身體持有方位感,而其中「平面」及「垂直方向」能提供一恆久存在的參考穩固面,使在動作過程中不致失落了方位感。

地心引力此一恆久的力,可使我們感知身體與水平面間的關係;當身體的重量加壓在支持面上時,身體可得回一力量數值相同、力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當活動情境中的支持面並不是位於水平面上時,身體可從感知對水平面的偏離量,進而同步調整自身的姿勢以因應傾斜的平面。

在TAMO理念中,認為要做出有效的動作技巧,身體必須對各種「力」作有組織性的處理及運用,其稱之為「知覺-動作組織化」(perceptual-motor organi-zation),其中牽涉的重要參數包括有:1). 身體的支持接觸面; 2). 動態平衡能力;3). 與地心引力的互動; 4). 身體重心與支持面之間的相對位置。


與傳統治療法的差異:TAMO與某些目前流行於臨床上的治療理念有頗大的差異,茲就「神經發展治療法」(Neuro-Developmental Treatment-NDT)來說,可列出其中部份的差異點: NDT支持「感覺-動作」(sensori-motor)間的線性相關,認為特殊治療技巧的感覺輸入可誘發出正常的動作輸出;TAMO使用「知覺-動作」(perceptual-motor)的概念,認為身體透過攝取及理解週遭環境的資訊(information),以引導出多種動作模式; NDT重視動作的正常性或異常性,使用正常、成熟的動作模式作為治療的目標方向;TAMO 不強調需要誘發正常的動作模式,認為動作的進行,應可容許從不同的動作模式來呈現;治療介入重視建立更為安全、可與環境有更佳互動狀況的新動作技巧;  NDT強調誘發身體回正及平衡能力,視此為所有有效動作的基礎;TAMO認為身體各肢段會按當時功能情境的需要,自行攝取環境資訊、加以組織,尋找出所需應對情境的動作。


治療技巧:TAMO的治療技巧並不使用感覺刺激以期誘發出一特定的動作樣式。在治療中也不按正常兒童動作發展里程碑的先後順序。TAMO的治療不採用經設計下的運動操練,認為運動練習的成效無法帶入實際生活中功能的改善,因此在TAMO治療技巧中並不使用治療球、滾筒、楔型板等治療器具。

治療介入前對動作的評估重點為:a. 分析患者為達到功能動作所使用之動作策略的有效性;b. 分析患者所最常使用的動作模式之穩定性及對不同環境情況的適應性;c. 能促使患者自發性地轉變形成各種動作是那些因素,如:患者如何使用地心引力、動作慣性、支持底面積等因素來起始動作。

治療介入為逐漸建立「力」的重新分佈,當逐漸改變的量達到某一關鍵臨介點,即可引發出一新的自發性動作。意即,新的動作並非始自治療師的誘發,治療師只提供了一些能進入新動作境界的「材料」-「力」,提供患者自行攝取「力」的資訊,以形成新的、有效的動作。

其中較重要的技巧運用原則為:
1. 建立支持接觸面:治療目標為幫助患者有效運用支持面,及如何在某個姿勢下或某項功能活動過程中,適應所應據有的支持接觸面積。介入技巧為,隨著患者自發出現的動作,治療師使用其手部,朝著患者的身體支持底面的方向,加諸一非常輕、方向精準的外加載重力,在加載重力後,仍仿如只有患者本身的姿勢重力;外力的加載感必須是輕柔、有順應性,可容許患者能逐漸移動身體重心及小範圍動作,以建立患者自發性的姿勢重整。治療過程中,不對患者的原來動作加以強硬的矯正力或阻擋力,在TAMO的理念中認為此些不當的外加力會使患者為求得安全支撐的感覺,只會造成其更依附在阻擋力上而使原來不良的動作更形強烈出現。相反地,只有藉著逐漸建立出新的、更具有安全感的支持面,才能引領身體自行轉向新的姿勢動作。

2. 建立動態平衡能力:治療師要建立患者分段控制身體的能力,在動作過程中,身體能區分有功能性的「穩定部位」及「活動部位」,只有在相對性的穩定部位的存在下,以提供支持著力點,才能使活動部位的動作更為精準、有效。

3. 需要與地心吸力互動:治療技巧為協助患者在動作過程中,使用身體關鍵部位,運用地心引力的力矩效應來帶動動作。

4. 注重身體重心與支持面之間的相對位置: 在動作過程中,身體重心在持續地移動,治療介入為協助患者能同步地持續建立相對應的支持底面積。此外,進一步建立一般正常生活的情境,協助患者只移動小範圍的身體重心,及調整出小範圍變動的支持底面積。在治療過程中,治療師必須等候患者自行調適其身體重心逐漸地進入支持底面的範圍區內。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