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A Study on the Itinerant Transdisciplinary Model Applied to Preschool Inclusive Education-the Model Developed by Eden Social Welfare Association, Chi-Hsan Early Intervention Center 劉蔚萍*、王銀絲、徐淑珍**、卓政翰、紀岑嬌*** 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旗山早期療育中心** 永和綜合醫院*** Wei-Ping Liu*, Yn-Sn Wang, Shu-Chen Hsu**, Cheng-Han Cho, Tsen-Jieu Ji*** Shu-T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Eden Social Welfare Association** Yun-Ho General Hospital***
融合教育實施的困境之一為幼教師特教專業知能不足,無法針對特殊幼兒之需求,提供事性的教學服務。因此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旗山早療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整合特教、醫療與社工人員,組成跨專業團隊,以巡迴輔導模式進入幼兒園,在自然學習情境中提供融合教育相關服務,冀望以此模式提供幼教師與園所相關人員輔導特殊學生之專業知能,更期待未來輔導結束後,幼教師仍有能力可提供個案適當的教育服務。本文探討此跨專業團隊巡迴輔導模式於私立幼兒園實施之成效與困難,並提出相關建議。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透過問卷與焦點團體(focus group)討論內容,收集量化與質化資料,輔導實施困難則分別由焦點團體討論與輔導員檢討會議,了解園所與團隊對此次輔導之意見。 一、研究對象 高縣旗山區六所小型私立幼兒園,位於美濃、甲仙、六龜鄉鎮,計有6位所長與12位幼教師為研究對象。輔導成效問卷於輔導結束時,請所園長與幼教師填寫,共收回17份,收回率為94.4%,園長與幼教師分別填寫5份與12份。焦點團體會議共九人出席,含三位所長、一位幼教師、與六位輔導員。 二、輔導計畫 (一)計畫實施流程 本輔導計畫之相關籌備工作由九十一年九月開始,同年十月初至十二月底為巡迴輔導期。 1. 確認輔導園所 2. 招集輔導員、擬定工作手冊 3. 排定各園所輔導時數 4. 召開輔導說明會 5. 執行入園輔導 6. 輔導結束、填寫成效問卷、召開焦點會議與輔導員檢討會議。 (二)專業團隊成員與工作執掌 六位成員包括三位特教師、一位物理兼職能治療師、一位心理與語言治療師與一位社工師。特教師主責入園輔導、與幼教師進行教學討論、提供教學與輔導策略、特教專業知能座談與檢討會議;心語療師與物職療師入園與特教師共同執行輔導工作,分別負責孩童語言、物理、職能發展異常之評估、提供專業建議;社工師,將新發現之特殊個案通報予個案管理中心、協助個案家長了解輔導計畫、整合社福資源,並於此次輔導計畫結束後,得以長期提供個案及其家庭,所需之個別化家庭計畫服務。另有一中心行政主管,專責中心對計畫相關行政支援,未進入園所輔導。入園輔導內容包括入班觀察與評估、擬定個別化教育計畫、教學討論、與教學示範 三、研究工具 (一)輔導成效問卷 以自編之「『讓愛攜手同行』專業人員巡迴輔導問卷調查」調查被輔導者對此次輔導之成效與意見,及未來輔導計劃可增加之內容 (二)焦點團體記錄 輔導結束後一星期,邀請所長與幼教師聚會,針對此次輔導計畫提出相關意見,所長與幼教師自由發言,討論內容在徵求與會人員同意下錄音,登錄為逐字稿,以供資料分析之用。 (三)輔導員檢討會議記錄 於焦點團體會議後舉行,檢討此次專業團隊成員合作模式、討論入園輔導工作之相關問題,並針對輔導工作相關問題,提出可行解決方案之建議,作為改善日後輔導工作之依據。 四、資料分析 問卷回收後,經編碼、資料登錄,以Statistic Program of Social Science 【SPSS】Windows 10.0進行描述統計分析,包括平均值、標準差、數值範圍(最大值至最小值)、次數與百分比。質性資料分析,包括焦點團體會議記錄與輔導員檢討會議記錄,前者著重於所長與幼教師發言內容,後者乃著重此次團隊與園所互動時之困難,及團隊間之自我檢討。由第一與第二作者共同分析與檢核,若有意見相異處,則進行討論直到兩者均達共識為止。 結果與討論 一、 成效 (一) 問卷分析結果 1. 第一向度「個別化教育計劃(IEP)」,輔導增加了被輔導者對IEP之了解(M=3.41; SD=0.51),但被輔導者仍不甚了解如何撰寫IEP(M=3; SD=0.61)。第二向度「師生互動」,輔導有效增加了幼教師與特殊學生互動關係(M=3.47; SD=0.51)與幼教師處理孩童行為之情緒(M=3.47; SD=0.51);但輔導員提供較少教學與輔導策略(M=3.41; SD=0.51)。「實施融合」向度:輔導增進被輔導者支持學前融合之意願(M=3.53; SD=0.51),但對融合班級之常規管理助益較少(M=3.41; SD=0.51);幼教師了解輔導之內容與方式(M=3.41; SD=0.8)。第四向度「親師溝通」顯示輔導增進被輔導者與個案家長溝通之能力(M=3.41; SD=0.51)。其中以「個別化教育計劃(IEP)」之輔導成效為最低。 2. 未來輔導計畫需增加之內容 需求度最高之前三項分別為「家長(含一般與個案)之融合觀念溝通與宣導」(M=0.94; SD=0.24)、「公私立單位與特教相關資源與資訊」(M=0.88; SD=0.33)、與「特殊幼兒的教學策略與教材設計」(M=0.82; SD=0.39);需求度最低者有兩項,「特殊幼兒的個別化教育計畫」(M=0.59; SD=0.51)、與「特殊幼兒的個別化家庭服務計畫」(M=0.59; SD=0.51)。 (二)焦點團體分析結果 1. 提昇幼教師與園長特教相關知能,改善融合教育品質 2. 專業人員含多元領域,提出評估與建議不限於教育層面 3. 對於已有發展遲緩或障礙的個案,可提供良好的介入 4. 發現新個案,團隊即時提供介入 5. 輔導紀錄可提昇個案家長之知能 二、實施困難 (一)焦點團體分析結果 1. 幼教師受限於特教專業知能,對於擬定IEP、落實教學策略、或將個案學習目標融入幼教課程,實有困難 2. 輔導時數與人數不成正比 3. 入園輔導時間以下午較不理想 4. 家長親職教育需加強,部分個案家長抗拒輔導,需量化篩檢結果以便和家長溝通 5. 一般家長對特殊孩童接受度低,成為融合教育之阻力 6. 社工師於輔導初期後,便少與園所聯繫,園所無法得知社工與家長聯繫的狀況 (二)輔導員檢討會議分析結果 1. 幼教師特教專業知能不足,導致未能發現輕微發展異常個案、無法依個案需求擬定 IEP、無法落實教學建議,至輔導結束仍無法掌握IEP重點 2. 入園輔導發現更多個案,擠壓輔導時間與進度,影響輔導品質,但受限於經費、人力 與時間,無法增補 3. 園方人員對輔導與自我角色之認知影響輔導成效,園長為關鍵因素 4. 輔導員間缺乏討論機制 5. 社工師面對家長,常孤掌難鳴,未能連結或應用團隊與學校力量 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一)成效 園長與幼教師認為跨專業團對提供醫療、特教、與社工資源,增進了園長與幼教師對融合教育之相關知能,包括對融合教育之了解與支持度、輔導特殊學生之教學策略、親師溝通技巧、與對IEP之認識,輔導成效被園方肯定,園方更期望未來能有持續性的輔導。園方亦肯定此次輔導增進個案家長對孩子發展之認知。 (二)困難 1. 幼教師特教知能有限,衍生的困難為無法撰寫IEP、不知如何具體實現教學建議、或 結合一般與特殊教材 2. 各園所分配到的輔導時間與個案量不成正比 3. 跨專業團隊輔導有助親師溝通,但社工師與個案家長溝通,未能發揮團隊功能,亦未 與校方作良好的連結 4. 部分個案家長對輔導的接受度低 二、研究限制 (一)研究結果之應用有地域性與園所數的限制 (二)研究設計缺乏前測問卷結果比對,惟質性資料輔以證實 (三)質性資料囊括較少幼教師對此輔導模式之意見 三、建議 依分析結果,對未來融合教育跨專業團隊輔導模式提出下列建議: 1. 結合師訓經費,以系列課程提昇園長與幼教師特教知能之廣度與深度,尤以IEP相關內容最為重要 2. 團隊成員應於輔導前溝通,了解各自於團隊中的角色與功能,並對輔導方式與目的達成共識 3. 提供篩檢工具,讓幼教師進行初篩,依需輔導之個案數,安排各園輔導時數與頻率,以確保團隊提供質量並重的輔導 4. 藉說明會,與園方針對輔導目的、角色與職責,建立共識;說明輔導進度,讓園所與幼教師對其工作有心理建設 5. 選定一套涵蓋評估、擬定教學目標、教學與評量之教學工具,以進階方式提昇幼教師評估個案發展狀況與需求、擬定IEP、落實教學目標於教學情境等知能,待教師熟悉後再提供更多相關資訊 6. 團隊需定期召開會議,討論介入之適當性,落實專業間溝通與交流 7. 結合社區衛教資源,提昇家長融合教育理念 8. 爭取相關政府單位經費與行政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