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傷害性震災事件對學齡前兒童心理社會發展長期主觀影響之變化研究
The changes of long-term subjective influence in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 after traumatic earthquake disaster
郭煌宗1*、石曉玫2、蔡明瑀3、吳韋慧4、翁士恆5
Huang-Tsung Kuo1, Hsiao-Mei Shih2, Ming-Yu Tsai3, Wei-Hui Wu4, Shyh-Heng Wong5
1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發展及行為科, 2南投縣平和國小,
4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分院, 5國立東華大學
1Department of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Pediatrics of Children’s Hospital,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2Ping-He Elementary school, 4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Hsin-Chu Branch, 5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研究背景與目的 : 從1600年至今的歷史記錄中,在台灣與日本東部傷害性地震的發生率大約是每5-6年一次,死亡人數大約介於1人到14萬多人(日本的東部南海海溝大地震)。可惜的是我們對孩子的理解只有傷亡的記錄,不用說要進一步回答身體,心理乃至發展的合併狀況!本研究是延續台灣早療協會與中國醫大兒童醫院合作”921學齡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高風險兒童心理服務方案”(921服務案)的個案,其後的追蹤觀察研究計畫!以110位服務案中的學齡前兒童隨機抽樣出25%個案,進行4次,共經歷20年的追蹤。而本報告則是以受訪者不同時間的心理社會面向之主觀感受(包括:侵入性,迴避性,警覺性與負面症狀等DSM-V之PTSD主要元素)的變化作為比較分析的內容,來了解事件對人長時間心理社會發展可能的影響。
結果 : 本研究的起始時間(T0)為1999年,921服務案結束時間為(T1)之後的三次追蹤時間分別為2004(T2),2009(T3),2019(T4)年。完成本追蹤的個案共20位平均分佈於南投縣的鄉鎮市,佔921服務案個案的18。2%(20/110)。本研究的參加個案共完成主觀篩檢(S),客觀評量(O)與質性訪談(Q)三個部份。本報告是以S的結果為主要報告內容。S的內容於T2和T3時間是由母親填答,T4的時間則是有孩子與母親(替孩子與自己填答)各別填答。結果為 :1). T0和T1個案改善率達87%;2). T2時間以後(母親填答)之結果呈現退步(統計達顯著);3). T4時間孩子與母親各別填答結果有差異(統計上未達顯著);4). 本研究意外發現母親在迴避性,警覺性與負面症狀等面向分數都有比孩子高的現象(部份達顯著)。
結論 : 本研究有三個結論:1). 921服務案對當時的孩子有一定的幫助,但是幫助的成效在主觀感受只有一部份個案維持到20年後;2). 孩子與母親在主觀感受上是有差異的,唯統計上未達顯著;3). 母親在迴避性,警覺性與負面症狀等面向在主觀感受上都呈現比孩子異常的現象,暗示著當時的服務效果未及於母親,對母親的效果有限或母親一直有比孩子更強的症狀,只是母親的症狀在當時未被察覺。本研究的建議是:1). 似乎提醒著,用”時間”來改善症狀似乎只有部份可行,即便是初期有症狀改善的孩子;2). 母親是921服務案中被忽略的族群,建議我們對於孩子的服務案都應考慮到母親或家庭; 3). 用母親的意見代表孩子,在一定的年齡之後應稍保留,因爲可能存在差異。其它相關內容將在大會報告。
關鍵字 : 921服務、心理社會發展、傷害性震災事件、創傷後壓力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