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題目:inclusion 協助一對自閉症雙胞胎的幼稚園適應談起 INCLUSIVE EDUCATION-The experience of helping two autistic twin boys to adapt to kindergarten life. 作者姓名:莊億惠 Yi-Hwey Chaung 服務單位:東海大學附屬小學
THE AFFILIATED ELEMENTARY SCHOOL OF TUNGHAI UNIVERSITY 緣起: 本校附幼於本學期轉來了一對自閉症中度的兄弟,生理年齡4歲半,在新環境的適應上造成導師相當大的困擾,故求助於本校附小資源班特教老師,對該對自閉症幼兒,實施教學。
方式: 1.為了確切的了解個案的起點行為,筆者對該對兄弟進行基本能力評估,發現: ◎在語言的表達方面,目前尚處於鸚鵡式語言的階段,語言的接受方面,基本的指令聽的懂,但是對於比較抽象的語詞或是兩個以上的指令則比較無法理解,例如:弟弟想學媽媽擦口紅,被媽媽罵三八,哥哥立刻接著說3 8 24﹝九九乘法﹞。 ◎認知:該對兄弟的數已經可以從1數到100,顏色可以分辨三種基本顏色,弟弟對於國字和注音有濃厚的興趣,哥哥對於數字有濃厚的興趣,能說出物件名稱「他會先仿說問話者,這是什麼?接下來才說出物件名稱:蘋果」 ◎動作:基本的拿、投、擲、推、跑、跳的能力皆沒問題。 ◎同一性行為:走固定路線、偏食、喃喃自語說同樣的話。 2. 實施教學策略: ◎ 資源班老師每天利用午餐時間至班上,進行生活自理-進食訓練 原因有二: (1)要建立與該生的依互關係,必須每天有一時段較為適當。 (2) 而且該對兄弟,有嚴重的偏食情況(只吃白飯)。 (3)加上資源班本身的課程工作已經相當繁瑣,實在抽不出時間可以每天至幼稚部執行教學。 ◎ 幫助孩子外,對老師的在職訓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利用下班時間(利用上班的時間老師要帶學生,若抽離出來,會造成人力的吃緊而且老師在職訓練時的情緒會大受影響),與園長討論結果,利用晚上三小時的時間,對全園的老師和有興趣的家長,進行『認識自閉症的認識』的演講,內容: (1)特殊教育法:特殊兒童的權益 (2)自閉症兒童的特質 (3)自閉症兒童的行為與處理策略:利用之前所處理過的個案經驗分享,並且告知行為動機檢核的重要。 (4)班級常規建立的策略 ◎ 為該生訂定一份個別化教育計劃(計劃內容涵蓋發展性課程和適應學校環境為主)。 ◎ 每星期一次,對該對雙胞胎進行團體門診認知教學(兩位一起上課,家長必須在旁邊學習),同時以社會故事的方式進行環境的認識與常規訓練。 ◎ 將認知課的教學內容,依類別製作數份教材並指導家長和導師使用方法,利用不適合個案的課程的時間(如:英文課------),班導師給予該生進行個別化、個別教學,和回家時使用,以利加強個案的認知與精細動作的基本能力。 3.課程內容概述: (1) 到班上進行生活自理的訓練課程: 個案有嚴重的偏食情形,除了吃白飯外,肉鬆是他的最愛,所以筆者便利用星期一到星期五,12:00到13:00到幼稚園指導該雙胞胎吃飯,其中弟弟〈情緒較穩定者〉由班導師或家長負責〈媽媽中午時間到校協助〉,另外一位情緒較不穩定的雙胞胎哥哥由筆者負責,以下數種策略是筆者曾經使用的方法,概述如下。 先讓個案願意開口的策略:先把白飯拌一些菜湯讓該生進食,慢慢的,該生願意張開嘴巴自己吃飯。 逐漸加進蔬菜:先拿他喜歡吃的(肉鬆)蓋住不喜歡吃的菜(青菜)的下面:結果該生會吃上面的白飯,非常敏感,當露出不喜歡吃的菜時,便拒吃,哀哀叫。 改變策略化整為零:一口飯放在湯匙裡面,把喜歡吃的蓋住不喜歡吃的菜,當一口到嘴巴裡面,嚼一嚼,吞下去,幾次後該生又發覺,於是乎,又開始閉緊嘴巴。 以增強物引起動機:尋求其增強物(一):該生喜歡吃洋芋片,所以把洋芋片捏成碎片,一小片一小片蓋在湯匙的飯菜上面,該生很高興的吃完了飯。增強物(二)該生喜歡看車子的圖畫書,所以吸引其注意力打開童書,說一個段落,吃一口,依此類推,至吃完為止。 結構性方式策略:慢慢的會要求該生先吃完飯再看故事,但是給他的飯菜量不要太多,結果該生意願不強。於是先數好碗內的飯大約幾口會吃完,我會以畫記的方式,也就是先把數字寫在一張紙上,1-2-3-4-5-6-7-8-9-10 然後,每當該生吃完一口飯,就把一個數字打一個叉(本來由我打叉,後來覺得由他自己打叉,效果應該會更好,事實證明的確如此),直到10個數字都打叉了,飯也吃完了,吃飯的速度越來越快了。 有時候該生會因為不同的原因,貪玩或是心情不佳,一口都不吃,直到所有小朋友都離開了,都還沒吃飽,這時候,善後的處理,擦桌子拖地等工作,便由他全包了,有幾次經驗後,雖然他都會在帶領下很認命的完成,但是也累翻了(包括我---因為他都要在部分協助下才能完成 )。經過一連串的矯治過程,該生的午餐問題漸入佳境。 每次吃完飯,我都會要求他吃完飯之後要的後續流程;例如:用衛生紙擦嘴巴,再把碗內的殘渣擦拭乾淨,放到自己帶的塑膠袋中,最後再放回去背包裡面。 為了協助他能記住流程,我也會利用圖片的方式-以社會故事的方式呈現,再加上家長家中持續的指導,該生這部分做的相當的好,甚至導師都會利用機會教育其他的同學:你看,※※都能把一張衛生紙先擦嘴巴---再擦飯盒---最後再擦桌子,多麼環保!在老師的褒揚下,該生顯得相當的得意呢! 刷牙洗手的訓練:首先該生要找到自己的牙刷,為了幫助他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他自己的牙刷,除了在他的牙刷上方繞一圈有顏色的膠帶外,會寫上他的座號(顏色是提供視覺線索,號碼是因為他對數字非常敏感),結果該生吃完飯後,便會找自己的牙刷到水槽或是廁所刷牙。 洗手的訓練:利用兒歌加上動作,洗洗手/洗洗手/天天洗洗手/最乖的小朋友/天天洗洗手/。唱完兒歌,洗手的動作也完成了。 其他:該生進入男生廁所時,會站到馬桶上面尿尿,拒絕到男用便池尿尿,於是筆者便使用圖片式的社會故事,讓個案了解,如果要尿尿,要到便池尿,如果便池都有人在使用,才可以到小監廁所裡面的馬桶。經過幾次的練習,個案已經可以成功的從分辨男生廁所而且正確的到尿池尿尿。 〈2〉教室常規的訓練課程: 遵守常規最先訓練的就是,讓個案了解學校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可以做什麼事,什麼時間可以到什麼場地做什麼事?經過思考的結果,當下便先將課表以圖示的方式製作成黏貼式的功課表,貼在教室內個案的位置附近。每天到學校便要練習一次今天到學校會做什麼事情,依照順序撕貼練習一次。 同時利用數位向機將學校的情境場地和老師都拍下來,製作成一本小書,讓雙胞胎認識學校和老師。 開過IEP會議後,確定教學目標,進行兩人的團體課程時,運用增強物的策略和社會故事的方式成功要求個案坐在椅子上,其方法如下 :『在圖片上,清楚的標示,上課要坐在椅子上』除了聲音的練習外,也要求個案看著圖片上的字說一遍,兩位小朋友在混亂中也都能重複說著:上課要坐在椅子上。 活動進行中曾經出現一段小插曲,當弟弟又想起來走動時,我及時提醒他『上課要坐在位子上』,結果弟弟接著說:『上課要坐在椅子上』,自己快回到座位上坐好,也即時的糾正我的語誤,當場讓媽媽笑開了嘴。 課程中提供了很多問答的機會,筆者也將社會故事的圖片溶入教學中,要說話的人必須先舉手,才能回答問題,例如:這是什麼顏色?誰要先?這時候小朋友可以舉手說:『我先----』,進行數次後,兄弟倆都會爭先恐後說:『我先』,因為答對的人可以得到增強物-統一脆麵一條﹝約一公分﹞。 結果: 實施一個月以後,該對兄弟已經可以遵守老師的指令,逐漸由原本上課時間擅自跑到外面去玩,到留在位子上10分,逐漸延長到20分鐘,最後到在已經可以完全配合教師的指令,只是有時候中午吃完飯後,該生會在上玩廁所時,在校區內四處遊逛,由其他小朋友帶回寢室午休,根據老師的說法,叫小朋友去叫他回來效果相當好,藉此也可以發現,再同儕的相處上亦有相當的進步。 感言: 該月份,筆者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到幼稚園協助,其時間相當的緊迫,常常沒辦法好好的吃一頓飯,因為附小還有相當多課程和庶務要處理;雖然累,但是看到孩子的進步個人覺得相當值得。但是身為一個特教老師,若能多花那麼一點時間,能夠幫助身心障礙者,適應社會,這不僅是幫助小朋友,也是幫助家長,更是幫助國家社會,減少更多的社會成本;期間看到雙胞胎上律動課的時候,老師會把兩位小朋友各據一邊,腳下各放一張孩子大大的名字,除了提供這一對雙胞胎的視覺線索外,更提供其他孩子的左右標竿,這一幕,真的讓我很感動,因為從一些蛛絲馬跡來看,看的到老師們的專業和用心,在孩子的笑容中,也看到了孩子的成長與進步,相信這就是特殊教育的希望與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