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運用遠距早療服務於花蓮偏鄉發展遲緩兒童之家長及專業人員感受
Parents and Therapists’ perceptions of Telehealth in Early Intervention in Hualien Rural Area
邱牧恩1、林婉臻2、蔡慧仙3、王惠如4
Mu-En Chiu1, Wan-Chen Lin2, Hui-Hsien Tsai3, Hui-Ju Wang4
1,2,3,4臺灣基督教門諾會醫療財團法人門諾醫院
1,2,3,4Mennonite Christian Hospital
研究背景與目的(Background and Purpose):遠程照護(telehealth)為透過資訊和通訊科技提供評估、諮詢和治療的服務傳遞模式,且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被廣泛使用於早期療育領域中。目前遠距服務相關研究上,以家庭為中心服務模式介入於自閉症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腦性麻痺兒童及兒童復健領域等,皆顯示遠距治療成有等同實體面對面治療之成效,且家長普遍有正向感受。然而,目前探討臺灣偏鄉地區遠距早療服務研究的相關文獻較少,且家長感受未知。臺灣自2021年5月因疫情升溫,復健治療及居家早療服務皆暫停,本院於2021年6月底開始對花蓮偏鄉地區發展遲緩兒童家庭提供遠距早療服務。故本研究旨在探討花蓮縣偏鄉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接受早療遠距服務,家長的意願、滿意度及感受,並進一步了解提供遠距服務之專業人員的感受。
方法(Methods):本研究為探索性研究,於防疫三級警戒期間徵詢居住於花蓮偏鄉0至6歲發展遲緩兒童及家長,接受早療遠距服務方案之意願。遠距服務方案由2位職能治療師及1位語言治療師,運用google meet提供連續5週、每次45分鐘的視訊療育服務。遠距服務內容包含30分鐘的線上職能治療或語言治療介入活動及15分鐘家長諮詢訪談。在遠距服務方案結束後,以半結構式訪談問卷了解家長及專業人員的滿意度及感受,包含「教材準備」、「遠距設備使用」、「孩子投入程度」、「治療的方便性」、「學習效果」、「引導家長及溝通技巧以」及「後續使用遠距服務的意願」等面向。在統計方法上,針對研究對象人口變項、滿意度量性資料會使用描述性統計。
結果(Results):本研究共徵詢18位發展遲緩兒童之家長意願,其中有10位(55.55%)同意接受遠距服務,但其中2位後來但未能順利執行,而8位(44.44%)表示沒有意願。無意願的原因包含「認為孩子年齡太小不適合遠距服務」、「孩子無法專心,以及「家長時間無法配合陪同」;其中2位家長因為執行過程家中手足干擾、網路訊號不佳,後續放棄遠距服務。接受遠距服務之8位兒童平均年齡為37.5個月、照顧者平均年齡為39.37歲、教育程度多為國高中(7位),平均接受3.5次遠距服務。無意願之8位兒童平均年齡為30.63月、照顧者平均年齡為32.81歲。結果顯示家長滿意度平均分數為4.35/5分,其中在「視訊課程教材容易了解」、「提高早療方便性」、「治療師溝通順暢性」項目分數最高(4.63/5分),而「使用視訊設備容易程度」為最低(4.00/5分),在「遠距課程效果符合家庭期待」、「未來願意持續接受遠距服務」項目則為4.13/5分。問卷結果顯示專業人員滿意度平均分數為4.13/5分,在「遠距溝通設備及軟體使用」、「解決技術性問題」,以及「提高早療服務的方便性」上皆為非常滿意(5/5分),並認同遠距服務能夠滿足兒童早療的需求;但對於「視訊課程中孩子的互動反應符合預期」、「我能在視訊課程中解決家長的問題」項目則較低(3.67/5分)。在專業人員感受上,認為遠距服務最大的挑戰是需提前設計教材、引導家長了解視訊過程中需配合事項、以及無法完整觀察到兒童情緒和肢體表現,或透過肢體協助促進表現;而優點則是時間彈性、可節省交通路程,增加服務頻率,並降低疫情期間的接觸。
結論(Conclusions):家長接受遠距服務之意願一般,可能也反應偏鄉家庭對早療的積極度;但接受遠距服務之家長的滿意度普遍良好,認為可提升早療服務的方便性,但對於設備使用容易度及兒童參與程度的滿意度則較低。而專業人員對遠距服務的態度普遍正向,認為設備使用及技術性問題容易克服,且減少交通往返時間,提高偏鄉家庭服務的方便性;但對於特定治療目標透過遠距服務的效果及兒童的參與度不若實體面對面佳。總結而言,遠距早療服務在偏鄉地區具有可行性,但需考量家庭網路及視訊設備使用熟悉度,以及家長須接受事前教育來預備視訊環境、兒童心理準備及家長引導技巧,以有較正向的遠距服務成效及滿意度。
關鍵字(Keywords):遠距照護、偏鄉、發展遲緩、家長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