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無生命徵象異常之新生兒個案神經動作評估及後續追蹤 Neuromotor evaluation and follow up of new born baby with normal vital sign
陳奕穎*、蔡佩真 Yi-Ying Chen*,Pei-Chen Tsai
大千綜合醫院復健科
研究背景與目的:本院在107年起建立新生兒神經動作篩檢流程,本文探究本院無異常生命徵象之新生兒,但在小兒科及復健科體檢有疑慮之個案的特質,以敘述性統計描述該類個案以Test of Infant Motor Performance (TIMP)評估的結果、症狀,及一次療程後是否還有後續發展和生長方面的醫療需求。
方法:新生兒出生後,無生命徵象異常之個案,經小兒科身體檢查發現有下列情形,即轉由復健科物理治療師以TIMP評估:肢體不對稱(如斜頸、足內外翻、髖關節異常、肩關節角度受限等)、張力異常(如頭部控制不佳、動作品質不佳等)。物理治療師於新生兒出生後滿24小時進行評估。依照TIMP評估結果分成四等地:,16~25%, >25%,追蹤109年07月到111年01月之個案。
結果:此期間總共評估584位個案,其中95位無異常生命徵象之新生兒是小兒科和復健科評估後有發現肢體異常和/或張力異常,身體檢查異常情形屬於肢體不對稱者有55位,張力異常的有40位;TIMP的有26位,5~16%的有31位,16~25%的有8位,>25%的有30位。後續追蹤這些個案有接受至少一次療育有82位(86%),兩個月後持續治療或是自行回小兒科/復健科追蹤的有15位(16%),其中TIMP的有6位(24%),5~16%的有4位(13%),16~25%的有2位(25%),>25%的有3位(10%)。15位持續治療或是自行回小兒科/復健科追蹤的個案中有7位斜頸,5位臟器異常(如心房中膈缺損、肺動脈異常、腎水腫等),3位動作障礙。
結論:本院藉由跨科合作,將小兒科體檢時有異常之新生兒轉由復健科物理治療師以TIMP進行評估,TIMP分數過低或是有肢體結構/動作異常者皆予以出院後衛教,讓家屬在家自行操作,家屬仍有疑慮者,再自行返回醫院追蹤,其中有20/26位TIMP的新生兒可在兩個月內就不再需要追蹤,顯示及早期介入可能為新生兒的動作發展帶來助益。
關鍵字:新生兒、Test of Infant Motor Performance、早期療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