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四屆 預約一顆健康的心 ....... 談早期療育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The Purpose and Method of Early Education
黃慧娟(輔導員), 天主教光仁社會福利基金會
Teresa Huang , Kuang Jen Social Welfare Services Foundation


 

一、 前言:
針對學習上給予特別協助是早療的目標,但學習不只在讀寫算,也絕對不是交給一個早療機構就了事的。個人認為親職在早療中扮演著絕無旁貸的角色,教育從0歲開始,養成好的生活習慣、給予操弄的機會與成就的感覺、陶冶一個愉悅的情緒等,使他們能以一顆健康活潑的心去面對他們多舛的人生,才是早療更重要的目的。

二、 理論基礎:
1. 特殊教育理論:
美國貝克(Baker)和庫里雪克(Cruichshank)根據智力及社會能力成熟度分類,將智能不足者分為學習遲緩、可教育性、可訓練性及養護性。貝克等人認為學習遲緩者智慧方面並無嚴重缺陷,在情緒、社交、生理方面的發展與一般兒童相似,但在學習能力方面,既讀寫算較一般兒童遲緩,需要若干協助而已。

2. 皮亞傑認知論
皮亞傑在他妻子協助下觀察他的兩個女兒及一個兒子的動作發展並進行各種實驗,提供了他創立兒童心理發展理論的重要基礎。他認為個體依賴同化與順應兩種機能吸收新刺激,學得新知識。皮亞傑強調人生頭十八個月的心理發展特別重要,此時所形成的認知基礎,為日後智慧發展的起點,而此同時形成的一些基本情緒反應,也將決定他日後的情感生活。

3. 蒙特索里學習理論
蒙台梭利認為兒童具有自我學習的潛能,能經由操弄物件獲得學習、建構自己,因而她的教學法中有豐富的教具,她也強調專注是孩子打開內心寶藏的一把鑰匙,孩子必須在自由選擇與專注的氣氛下才能增強他的學習能量與心智,進而達到自制的境界。其教學法是以兒童為中心、從日常生活著手、配合良好的學習環境、豐富的教具,讓兒童藉由可觸摸、操弄的教具,引起自發性的主動學習,培養秩序、規矩、合作及成就感,並因此培養積極情緒,建構自己完美的人格。3

4. 艾瑞克森自我認同論
艾瑞克森認為人的一生是連續不斷的發展自我認同的歷程,自我認同是由個體與父母間的「代間互動」而產生,母親的照顧與溝通發展了嬰兒的信任與自信,並以信任感不斷的投入外界環境而不斷的成長,不斷的自我認同;他將人的一生劃為八個重要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它的發展任務,從第一個階段的嬰兒期以信任開始,個體在每個階段中都會將早期階段所出現的心理、社會及環境事件,以新的、合乎年齡的方式再次進行整合,再次自我認同,直到生命的最後階段,仍然因自信而積極活躍、不畏死亡。從這個論點來看,越早期發生的事件越影響一個人的成長。再者,艾瑞克森認為在兒童的發展中,與成人間的情感互動是不可或缺的,他認為兒童要發現自我,必須要經驗到一位深愛他的人,與這一位深愛他的人引起共鳴,才能積極認識自己。所以他呼籲老師與家長要對兒童要敞開心胸,讓兒童在他們心中尋找這種愛的共鳴,使自己內在被愛的渴望與外在的人有一種強烈的一致性與持續性,因而產生穩定的自我認同感。4



三、 早期療育與親職:
艾瑞克森在人生八大階段中特別強調親子間的「代間關係」不只影響嬰兒的自我認同,母親細膩的照顧,及溫和的溝通發展了嬰兒的信任與自信,並以信任感不斷的投入外界環境,不斷的發展、成長,不斷的自我認同,也影響到青少年甚至到老年期的自我統整。一對在生產繁衍階段的父母,如果充滿了創造與付出的喜悅,才能培養出信任與自信的子女。這是親職在早療中責無旁貸的角色。並且個人認為,父母如要在家中負起早療的責任,蒙台梭利教學法是基礎,也是首要利器。因為,蒙氏教學法是從日常生活出發的,她所設計的多采而豐富的教具,到目前為止仍無出其右者。這些賞心悅目且能自由操弄的教具是培養學生專注的利器,更提供學生在自由選擇的經驗中體驗到自我與自信。父母在家實施早期療育,這一套教材是最自然而有效的。



四、 早期療育的一種教材與教法:
個人偏好蒙台梭利教學法,是認為它可以在家庭生活中自然的進行,以下引用蒙台梭利博士原著,由詹道玉翻譯的「蒙台梭利教學法」5簡單介紹:
1. 環境的陳設:
學生在自發行為的表達中所擁有的自由感是教育的基礎,因此蒙台梭利博士設計一些討人喜愛的輕巧桌椅,讓學生能夠輕易搬動,自由選擇他喜歡的地方操弄教具。由於輕巧,學生很容易就弄翻桌子、踢倒椅子,但他們卻在弄翻桌椅的經驗中學會控制自己的舉動,養成幽雅、輕巧的動作與態度,這些養成,不但適用於教室,更延伸到社會生活。

2. 紀律:
紀律需來自自由,自由就是主動。當一個人擁有自主的能力,而能調整自己的行為,遵守生活上某些必要的規則時,我們說他是一個有紀律的人。當孩子開始積極表現自己時,我們用增強利社會行為、忽視反社會行為的方法,以養成他們的好習慣。

3. 日常生活訓練
教孩子自己吃飯、盥洗、穿衣比替他洗、替他穿更麻煩,但前者是教育工作,後者是輕而易舉的僕役性的下等工作。整潔、秩序、儀態是一天中很重要的課題,隨時隨地,都不忘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隨時引導他們表達優雅的儀態與行為言談。

4. 餐點、飲食
注意孩子的發育,適時而適當的訓練孩子獨立完成準備餐桌、餐具、餐點,飲食的儀態,及收拾善後等的飲食技巧。當然為父母者應該注意孩子的能力,使提供的食物適合訓練孩子成功的獨立完成。例如,太小的孩子不能要求喝湯而不濺出外面等。

5. 肌肉教育
一般的肌肉教育和體能活動是位幫助生理活動的正常法展,大小肌肉的訓練都不容忽視,除走跑跳之外,穿脫衣服、扣鈕釦、繫鞋帶、拿取物品等都是訓練的時機與工具。

6. 自然在教育中的角色
動植物的養植不但涵蓋紀律訓練、日常生活訓練及肌肉訓練,它更是陶冶孩子身心的好方法,從與動、植物互動,愛護動、植物中養成珍視生命、積極發展生命的情操,並因此養成與別人的良好互動。

7. 感覺教育
兩三歲大的孩子喜歡玩弄小東西,而且從小臉上那副專注的神情可以看出他們的興趣有多濃厚。操弄教具可以培養感覺的敏銳度,蒙台梭利所設計的感覺教育的教具可以涵蓋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及味覺。她說我們不要忙著去灌輸知識,培養感覺的敏銳度是學習知識的基礎。再說操弄教具可使學生在一個自由、自主的氣氛中主動學習。就如體能活動我們無法傳導給孩子,只能靠孩子自己的努力,同樣的,感覺教育也如此。感覺教育的目標是經由反覆操弄教具,使各種刺激所引發的不同認知鍛鍊得越來越精緻。因此在提供孩子感覺教育時,應該准許他們從不斷自我操弄中去感受,我們只要觀察,不要干與或糾正錯誤。

8. 智育
感覺練習如果反覆許多次就可以構成一種自我教育,足以使孩子心智感覺充分進展,此時我們可以介入,引導孩子由感覺走向建立概念-從具體到抽象、到概念的組合,用方法引導孩子內在的注意力集中在認知上是一種介入,但介入的技巧應訓練,何時介入、介入多少才不干擾孩子的自主學習,這是一門藝術。例如觸摸粗細板時,何時我們可以判斷孩子已有光滑與粗糙的感覺了,而我們可以告訴他這個是光滑的,那個是粗糙的,這真的是一個藝術。


五、 預約一顆健康的心
「有人說,人生只有兩樣東西是家長與教師能給予後輩的,其中之一是紮根,另一樣就是振翅高飛」,「他們能高飛,因為他們自信能夠辦到」5。不要幻想早期療育能將發展遲緩的兒童變得聰明,早療雖然能夠盡可能的發展兒童的潛能,但並不表示就能提高他們的智商。為父母者與教育者應對早療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與期待,個人對早療存著一個無比的期望,那就是為父母者不要輕易的就將早療的責任推給早療機構,在家裡,負起「代間互動」的責任,許給發展遲緩兒童一個充滿信任與自主的健康人生,這是他們幸福生活的保證,這甚於擁有多高的學問、多大的技能,或將來能賺多少錢。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