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以家庭為中心介入方案:實務分享及反思 A Family-Centered Intervention program - Practical Experiences and Reflection
鄭伊彤、趙美媛*、宋松遠、張奐 Yi-Tung Cheng, Mei-Yuan Chao*, Sung-Sung Yuan, Huann Chang
為恭醫療財團法人為恭紀念醫院復健科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Wei-Gong Memorial Hospital
研究背景與目的:健保署於104年施行「全民健康保險早期療育門診醫療給付改善方案」主要針對6歲以下發展遲緩兒童提供早期介入,並依照家庭的個別性給予以家庭為中心之整合性照護服務,此方案強調以「人-活動-環境」互動的觀點出發,過程中著重家長參與及投入,協助家長瞭解孩子的優弱勢能力及共同訂定療育目標,以提升兒童生活技能並改善家庭生活品質為宗旨。此方案可能對於臨床服務多年的治療師而言是具創新且有挑戰,並對習慣傳統治療模式的家長是需要時間調適。因此,希望透過以家庭為中心介入之實務分享及反思,讓臨床治療師能提供更多元化之整合照護服務給早療家庭,共同幫助孩子順利參與生活及改善家庭生活品質。
方法:本院位於山海線交接之區域教學醫院,附近臨近竹南頭份市區外,大部份就醫民眾以三灣鄉、南庄鄉及通苑地區等居民為主,在有限的醫療資源及就醫交通不便等因素,導致許多偏鄉地區的家長無法順利帶孩子外出療育。因此,本院於105年執行「全民健康保險早期療育門診醫療給付改善方案」至今,每年服務將近150-200個在地及偏鄉早療家庭。方案服務流程包含(一) 轉介個案:收案來源主要來自本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經由聯評確定為發展遲緩兒童並有意願於本院接受療育則轉介至復健科。(二)收案:若符合收案條件由主責治療師和家長說明方案精神並經同意後方可執行。(三)復健科醫師開案:醫師開立執行單並定期提供會談及衛教服務。(四)介入方式:了解家庭需求及對個案期許、共同討論居家執行目標、排列目標優先順序、定期討論目標執行狀況及解決問題、定期檢核目標達成率。(五)團隊定期召開個案討論會。(六)結案:已滿6歲(未滿7歲)、已無發展遲緩、成效達標等。
結果:本方案參與團隊成員包含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及社會工作師共計15名,除了皆須具備早療臨床工作經驗外,每年需修滿早療相關至少10學分。方案執行反思:從執行者層面:1誰適合做為方案執行者?在執行前須先了解家長的主訴「為何而來?」,若因語言問題方案的執行者通常就會由語言治療師先行主導,協助家長改善最擔憂的問題。2.對以家庭為中心介入模式較不熟悉的治療師,建議先從出席率穩定及高配合度之家庭開始進行,並請資深同仁協同督導以利掌握方案執行的進展及運作順暢。3.因應每個家庭個別需求及資源差異,有些父母平時忙於工作孩子療育大多請長輩陪同,因此在方案進行前需先了解哪位家庭成員才是真正方案合作者,若主要照顧者及陪同療育者皆為長輩,長輩-執行者間就變成方案合作夥伴關係,但其父母仍須定期和方案執行治療師參與討論,可能是用通訊軟體(LINE)或視訊方式。從家庭層面:1.在方案介入時經常面臨家長對孩子的目標高度期待,因此執行者在與家長討論目標時,需要透過溝通調整目標設定,也能讓家長理解在達成最終目標前應先具備的能力,幫助家長清楚掌握孩子下一個發展里程碑。2.家長在執行居家目標時可能會面臨與其他家人意見分歧導致目標達成進度落後,建議執行者在經由家長同意下可側錄指導畫面,在指導的過程中口述訓練目的及引導技巧,不僅能讓家長回家複習,也可讓家長將影片分享給家人,讓家庭成員能更團結協助孩子一起參與練習。3.以家庭為中心介入模式讓早療家庭與治療師間因緊密的合作關係產生了信賴感,家長認為當需求被滿足的情況下,不僅改善了親子互動技巧,同時感受到兒童發展進步時,自然地降低四處奔波尋求早療資源的窘境。
結論:以家庭為中心的介入模式,不僅能幫助許多發展遲緩的家庭不再著重彌補孩子生長或發展的遲滯,而是以人-活動-環境互動作為出發點,鼓勵家長用更開闊的視野及心境去看待孩子的獨特性,參與其中並陪伴孩子共同成長和學習。
關鍵字:以家庭為中心、兒童發展、實務反思、早期療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