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23屆 語言治療師在早療場域與家長溝通之經驗初探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語言治療師在早療場域與家長溝通之經驗初探
The therapist-caregiver communication experience of speech therapist in delivering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 An exploratory study

 

周子茵*、宋松遠、張奐
Tzu-Ying Chou*, Sung Sung Yuan, Huann Chang

 

為恭醫院財團法人為恭紀念醫院復健科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Wei-Gong Memorial Hospital

 

研究背景與目的:對語言發展遲緩的兒童而言,六歲前為早期療育的黃金期。越早接受療育,語言發展遲緩兒童日後跟上同儕發展水準的機會就越大。在此過程中,除了語言治療師外,家長與兒童相處的時間更長,亦為居家練習的執行者,因而也扮演了相當關鍵的角色。有鑑於語言治療師與家長的溝通順暢度對語言治療成效的重要性,本研究旨在探討語言治療師於早療場域與家長溝通之經驗以及影響溝通的相關因素。

 

研究方法:採用質性研究中的現象學研究方法,經由立意取樣邀請6位年資至少1.5年的小兒語言治療師,包含4位女性、2位男性,年齡介於2535歲間。工作地點為台灣中南部地區的區域教學醫院及醫學中心,訪談時長為0.51小時,使用半結構的個別深度訪談方式蒐集資料,並將訪談內容轉寫成逐字稿,進行分析詮釋。

 

研究結果:在語言治療師個人的經驗與感受方面:(1)受訪語言治療師的工作場域均於醫療院所的復健科,工作內容則是為具有語言發展遲緩、言語異常(構音、語暢、嗓音)、吞嚥異常診斷(可能合併其他疾病)的兒童提供評估與治療;(2)與家長溝通途徑多為面對面,主要向家長說明治療目標、治療所使用的技巧、兒童治療時的反應與因應方式、居家練習的內容與方法;(3)與家長溝通時,語言治療師愉快與不愉快的感受,首先主要與家長積極程度有關,家長越積極參與、討論兒童的表現,治療師的感受越佳。次之則為家長對治療師的信任度與溝通意願,在溝通上若家長對於治療師所述的內容較不信任、有所質疑,且又不主動與治療師溝通自己的想法以進行調整,也會讓治療師產生不愉快的感受。在溝通困境與相關影響因素方面:(1)溝通困難的情形可分為以下幾類:「家長對於治療師的衛教內容未完全理解」、「家長的早療相關知識不足」、「不願改變原有的生活模式或教養方式」、「不願承認兒童有遲緩的情形」,導致上述困境的原因首先可能與家長的背景有關,社經地位與教育程度較低的家長,或是隔代教養、外籍配偶,在早療相關資訊的了解程度以及衛教內容的理解程度較低。此種情形的因應方式為盡量以淺顯易懂的話語及舉例的方式進行衛教。第二種原因則與家長的教養方式有關,放任型、過度溺愛、對於兒童要求過高的家長,都會造成治療師在與其溝通時產生困難。因此,治療師須嘗試與家長建立良好關係,培養彼此的信任感,針對家長較在意的問題,從家長較願意、較好執行的小目標開始著手練習;(2)一般而言,溝通越順暢,家長於日常進行練習的執行度越好,治療成效通常也較佳,惟預後亦會受到兒童疾病嚴重度等其他因素影響;(3)具有良好溝通能力的語言治療師應具備的能力可分為兩類,第一類為專業能力,如「本身應具備專業知識」、「可敏銳觀察兒童表現與家長反應」、「能夠快速理解家長所問的問題」、「傳達訊息應精簡、好理解」,第二類為互動能力,如「同理與傾聽,建立信任感」、「適時使用方言,建立親近感」、「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懂得修飾語言,讓彼此溝通氣氛更佳」。

 

研究結論:本研究結果可做為學術研究與臨床實務之參考。學術研究方面,本研究以質性訪談方式初步歸納出語言治療師與家長溝通時可能面臨的困境,可做為後續量化研究的基礎,以大樣本進一步進行廣泛性探討;實務方面,建議語言治療師可針對本研究所提到的溝通困難類型與因應方式,調整臨床上與家長溝通或進行衛教的方式,也可參考上述語言治療師應具備之能力,進一步精進自己的專業與互動能力,使衛教、溝通更順暢,以提升兒童的治療成效。

 

關鍵字:語言治療師、家長、溝通、早期療育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