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層粘連蛋白Alpha 2相關之肌肉失養症兒童物理治療介入:個案報告 Physical Therapy in Children with Laminin Alpha 2 Muscular Dystrophy (LAMA2-MD): A case report
卓芷伶1、何郁文2* CHIH-LING CHO1, YU-WEN HO2*
1臺灣大學物理治療學系、2臺大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技術科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Therap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2Department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背景與目的:
層粘連蛋白Alpha 2相關之肌肉失養症(LAMA2-MD)約占先天性肌肉失養症的30%。症狀特徵是明顯的全身肌張力低,軀幹肌肉及呼吸肌無力等,部分患者合併有腦部異常、癲癇、吞嚥困難、營養不良等,但認知功能多為正常。疾病嚴重度因發病時間及層粘連蛋白缺損程度而不盡相同,目前無標準治療指引,多從症狀處理。隨著年齡增長患者容易出現近端關節攣縮、脊椎側彎、呼吸道感染等問題,值得注意其關節攣縮的惡化趨勢快速,在肘關節屈曲角度每年減少6.6°、膝關節屈曲角度每年減少3.1°、脊椎側彎角度(Cobb angle)則每年增加5.3°(Zambon AA et al.,2020)。患者死亡大多與感染肺炎有關(Tan D et al.,2021)。出生即發病的早發型患者皆有粗大動作發展遲緩,且大部分預後為無法獨立行走者,故需多專業團隊合作模式的早期療育資源,包含復健、骨科、兒科等。鑒於國內外個案量稀少,本文希望分享一名LAMA2-MD個案在物理治療介入之成效,提供臨床工作者及家長建立治療計畫的參考。
方法:
個案為2歲7個月早發型LAMA2-MD女童,出生體重3012公克,40週自然產,出生時有肌張力不足、哭聲微弱及吞嚥困難等現象,在新生兒加護病房住院3週。在6個月大有頭部控制,14個月可翻身,20個月可獨立坐。個案於1歲起固定於本院物理治療門診進行每週1次,每次60分鐘之治療,另安排水療及診所療育,目前尚未就學。在動作能力方面(Activities),平躺時無法將頭部抬起,僅能在輕度協助下從離地45度的彈撥椅上以代償動作拉坐起身;可獨立坐於地墊約5-10分鐘,姿勢呈頸椎與腰椎處過度前凸(lordosis),無支撐下可拿取前方及左右後方45度,距離20公分遠的玩具並回復坐姿,但無法轉向、臀移及回到躺姿;部分口頭及身體提示下可翻身且速度慢(>1分鐘/公尺);臨床觀察其呼吸較淺,說話小聲,無法吹動距離10公分的衛生紙。在生活參與方面(Participation),平日白天較常坐於地墊玩玩具,尚未有站姿的經驗,多與母親互動,假日父母會推推車帶個案到戶外公園。個人因素(Personal factors)為個性害羞怕生,依賴母親,易放棄嘗試陌生或困難的活動。在身體結構與功能方面(Body function & structures),個案雙側髖及膝關節屈曲皆有15゚至20゚的關節攣縮,四肢肌力僅可抗部分重力(上肢近端肌力3-/遠端3,下肢肌力為近端3-/遠端3- ),頸部伸直肌、手指屈肌、髖屈肌、小腿肌群等肌肉緊縮。使用兩項工具評估其粗大動作功能:2022年1月第一次評估,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CDIIT),其粗大動作發展年齡為8.9個月,發展商數54,百分等級1,屬於重度發展遲緩,在認知及自理領域為臨界遲緩,其他領域皆為正常;粗動作功能評估量表(GMFM-88),在正躺/翻身領域(Dimension A)得到35分(69%),在坐姿領域(Dimension B)得到30分(50%)。物理治療介入治療內容為:(1)促進移位及轉位能力、動態坐姿平衡訓練、呼吸運動訓練之外,使用下肢副木與仰臥式站立架促進髖關節發育、下肢承重,使用步態訓練器增加軀幹直立能力,訓練下肢肌力,同時增加社會參與的機會;(2)衛教家長被動關節活動、肌肉拉伸運動及擺位技巧,申請踝足輔具支架(AFO)預防垂足之風險,居家環境改造建議備置適合個案身形之桌椅,維持良好坐姿、預防關節攣縮;(3)參與學校個別教育計劃的擬定,與學校系統討論就學時需要的輔具支持及此疾病需特別注意的部分。
結果:
第二次評估日期為2022年8月,經7個月的物理治療介入,個案動作能力有些微進步,CDIIT粗大動作發展年齡、發展商數與百分等級皆與前測相同;GMFM-88在平躺/翻身領域仍維持35分(69%),在坐姿領域則得到33分(55%),獨立側坐的表現有進步。動作品質上目前已可獨立從仰躺45°坐起,且代償動作減少,可獨立連續翻身且速度增快(秒/公尺);能獨坐於地墊上臀移轉向至少半圈且前移1公尺以上,坐到站在重度協助下可承重1秒鐘。個案雙側上下肢肌力、髖關節與膝關節角度皆維持,無明顯惡化。
結論:
本個案經介入後在移位與轉位能力有些許進步,同時穩定維持關節活動度與肌力表現,有助於促進生活參與及認知能力之發展。早發型LAMA2-MD患者尤其需預防肌肉骨骼與心肺系統的併發症,擺位及行動輔具的選用也需納入治療計畫中。
關鍵字:LAMA2基因缺損、先天性肌肉失養症、早期療育、物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