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24屆 口頭式論文【整合式早期療育模式應用於社區早療機構之研究 Applic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Early Intervention Model in a Community-Based Early Intervention Center】

作家 / 早療論文大會 報導

梁秋雯*、陽尚錡

Chao Man Leong*, Shang-Chi Yang

 

澳門聾人協會

Macau Deaf Association

 

背景與目的:社區早療機構的服務模式多採取以兒童為中心、個別化的治療方式,然而這種模式並未充分考慮兒童的日常生活需求及家庭在療育上的角色與能力。因此,本研究採用作息本位早期介入的理念,試圖建立一個在自然環境中進行早期療育的模式,該模式包含四個要素:1)深入了解家庭的生態系統;2)制定功能性的介入目標與策略;3)提供整合式的跨領域服務;4)進行合作諮詢模式。本研究期望透過專業人員的合作諮詢,協助家長與孩子順利完成日常生活作息,提升家長的親職自信與能力,進而促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正向學習經驗。本研究旨在探討研究人員、家長/家庭及兒童三者在使用整合式早期療育模式 (修改自作息本位早療模式) 提供家庭服務後的轉變與進展,以評估整合式早期療育模式的成效。

 

方法: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量化各項目標的達成情況,回答執行整合式早療模式的相關問題。研究人員依據整合式早療模式的服務流程,對參與的家庭進行服務需求評估和面談以及召開跨專業會議並提供家長支援課程。研究人員在相關專業的協助下,持續與家長制定並檢視生活中介入的功能性目標。在計劃結束時,讓研究人員和家長填寫不同的成效評量的問卷,作為分析的資料來源。本研究共收集三個面向的資料,包括實際執行整合式早期療育的人員的主觀認知、家長主觀感受、以及家長支援課程的目標達成率。資料分析方法主要使用描述統計,並輔以部分質性分析。

 

結果:本研究旨在探討整合式早期療育模式的成效,包括工作員、兒童和家長的層面。工作員成效測量使用「教練模式應用自評問卷」及「工作員自評問卷」,以評估工作員對整合式早期療育模式的知識、自信和應用程度。本研究採用教練模式,強調家長和工作員的合作關係,並透過教練的技巧,提升家長解決問題的能力。結果顯示工作員自評在教練技巧的應用上有高分表現,而有經驗的工作員在整合式早期療育模式的知識和自信方面也有較高的得分,反映出本模式與一般家長工作有所不同,需要工作員有相關的培訓和支援。在兒童成效測量部份,使用目標達成測量推論兒童在介入後的能力提升。本研究以家長增能、專業角色下放和家長主動參與療育為理念,透過家長執行早期療育,有效增加介入的劑量,從而提升兒童在生活中的表現和發展能力。因此,在家長支援課程中,工作員會與家長合作訂定兒童居家訓練的功能性目標和計劃,並在下次支援課程中進行跟進評估。功能性目標主要與兒童的生活參與度、活動的獨立性和兒童與人的社會性互動相關。本研究共訂定了63個功能性目標,其中有67%的目標達到預期成效或更高水準,而16組家庭中有11組家庭目標平均分數也達到預期成效或更高水準。家長成效測量包括家長和工作員的合作滿意度、家長執行療育的自信度、家長對家庭生活的滿意度、家長對整合式早期療育模式的滿意度及質性的感想和建議。結果顯示家長對和工作員夥伴合作的滿意度高,自評在處理兒童情況上更有信心,對家庭生活的滿意度高,對整體課程安排也感到滿意,平均滿意度達4.63分。本研究亦收集了家長的感想和建議進行分析整理。

 

結論:本研究採用整合式早期療育模式,以作息本位的理念,提供自然環境中的家庭服務,並評估其對工作員、兒童和家長的成效。結果顯示,本模式能夠提升工作員的教練技巧和自信,協助家長制定和執行功能性目標,促進兒童在生活中的能力發展,並增加家長的親職自信和滿意度。本研究證實了整合式早期療育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並提供了未來在社區早療服務上的參考和建議。

 

關鍵字:整合式早期療育模式、生活中介入、家長增能、跨專業合作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