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論文大會 報導
蘇慧菁1*、康琳茹2,3、嚴之吟2、廖雅姿2、楊朝棟4
Hui-Ching Su1* Lin-Ju Kang2,3, Chin-Yin Yen2, Ya-Tzu Liao2, Chao-Tung Yang 4
1中臺科技大學兒童教育暨事業經營系、2長庚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
3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復健科、4東海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1Department of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Enterprise Management, Centr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Graduate Institute of Early Intervention, Chang Gung University, 3Department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Chang Gung Memorial Hospital, Linkou, 4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Tunghai University
研究背景與目的:為落實行政院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教育部積極與地方政府共同擴大公共化幼兒園供應量,於106-110年累計已經增加2,155班,111年已提前達到3,000班的目標。為提供優質公共化托育,除了增加原有公立幼兒園的班級數,亦增設非營利幼兒園以優先服務有特殊需要家庭的2歲至學齡前幼兒。因此非營利幼兒園的教保服務人員(以下簡稱教保員)必須面對混齡、高師生比工作(1:15)及每班可能輔導至少3-4位或以上特殊幼兒的工作常態。除了普生的教保工作,還有觀察、評量,和撰寫多類別的特殊幼兒個別化服務畫等服務,已造成教保員負荷過大的情形。因應融合教育重視幼兒參與、課堂投入的趨勢,教保員還須根據觀察、蒐集資料後,擬訂出可測量的功能性指標,方能撰寫出優質、具實證、適合特殊幼兒的個別化教育計畫。研究顯示,優質教師或教保員與提供高品質的融合教育有正相關,若能提供第一線教保員友善、專業的支持系統或工具,提高教學效能,方能達到尊重個別差異、因材施教的目標。因此,本研究目的為建置優化教保服務人員觀察記錄幼兒課堂投入數位網路平臺,以協助教保員了解幼兒園特殊幼兒課堂投入之成效,並初步探討幼兒課堂投入因年齡及特教身分之差異。
研究方法:第一階段取得美國作息本位模式創始人McWilliam博士的「課堂投入、獨立性和社會關係評量表」(ClaMEISR)授權,再翻譯為中文並建置於數位網路平台,透過多次專家會議確認使用介面及內容後,開始進行系統開發、測試和修正。第二階段進行前驅試驗,招募教保員參與,操作介面培訓、教學現場督導,再由教保員取得家長同意,轉介班級幼兒接受課堂投入觀察及成效分析。教保員完成該學期課堂觀察紀錄,研究人員再由系統擷取幼兒之ClaMEISR中13個作息的年齡精熟度及作息精熟度數據。由於參與此前驅試驗的幼兒人數較少,且年齡精熟度及作息精熟度呈現並非常態分佈,乃以無母數分析法,特教身份分兩組進行Mann-Whitney U檢定,年齡分四組進行Kruskal-Wallis檢定,比較幼兒課堂投入是否因其特教身份別及年齡而有差異。
結果:數位網路平臺建置已完成,將持續進行滾動修正,教保員多反應利用此平臺視覺化圖表輸出,有助與家長進行晤談,或個別化教育計畫擬定。本研究有10位教保員參與,共觀察了37位幼兒的課堂投入情形,根據ClaMEISER所得資料,分析比較13個課堂作息,發現參與研究幼兒在所有作息中平均作息精熟度最高的前三名為刷牙(M=82.43%)、如廁(M=76.13%)、用餐/點心(M=74.94%),最低的後三項為團課(M=51.58%)、音樂律動(M=47.07%)、說故事(M=37.84%)。將參與研究的幼兒分為兩組,一組為具特教生身份的特殊幼兒21位,另一組為11位疑似生和5位尚未取得特生身份,但教保員觀察出同樣需要特殊協助的一般生,兩組幼兒在13個作息的年齡精熟度及作息精熟度皆無顯著差異(p>.05)。以年齡分組分為四組(3歲組5人,4歲組14人,5歲組11人,6歲組7人),洗手的年齡精熟度有顯著差異,入園、如廁、戶外活動、洗手、團課、用餐/點心時間、刷牙、放學及總體的作息精熟度皆有顯著差異。進一步比較年齡組別間差異,整體而言,3歲組的精熟度分數較其他年齡低,會因不同作息而呈現出不同差異。
結論:從課堂作息投入之成效分析可以得知,不只特生有需要獲得個別支持,疑似生和尚未取得特生身份的幼兒在不同作息、活動中,也同樣需要調整。結果顯示,教保員應該著重孩子的需求層面予以協助,而不是只依據特生鑑定身份。此外,根據分析幼兒課堂不同作息的投入程度,可幫助教保員藉由數位平台自動化統計分析、視覺化圖示,清楚瞭解特殊需求幼兒課堂參與的情形,和哪些作息需要較多支持的,亦可作為重新調整或規劃個別化教育計畫的參考依據。
關鍵字:特殊需求幼兒、作息本位模式、課堂投入、數位網路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