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24屆 口頭式論文【應用跨專業團隊模式提升學前聽障兒童社交技巧之初探 Application of Transdisciplinary Team Model in Promoting The Social Skills in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Hearing Impairments: Preliminary Results】

作家 / 早療論文大會 報導

李曉芸*胡文俐、謝佩吟、楊茹芳

Hsiao-Yun Lee*, Wen-Li Hu, Pei-Yin Hsieh, Ru-Fang Yang

 

財團法人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

Children‘s Hearing Foundation

 

研究背景與目的:融合教育安置模式為近年來國內的特殊教育主流趨勢。此模式並非僅將身心障礙學生安置於一般的教學環境中,而是透過給予適當支援及相關配套措施,培養身心障礙學生適應生活的能力。相關研究文獻指出,在聽障兒童接受融合教育安置後,除了語言和認知等學習能力外,良好的溝通及社交能力對能否順利適應、融入校園生活更是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2009,王心錚)。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本會)的聽語課程皆採一對一個別化教學,針對不同孩子的聽力損失程度與學習狀況,量身訂製教學內容,旨在提升其聽能、語言、說話、認知及溝通等各項能力,為順利進入校園融合與班級學習做準備;然而學齡前的聽障兒童實際進入幼兒園就讀後,卻常因欠缺社交互動經驗和技巧,導致人際關係受到影響,在團體生活中產生退縮、適應不佳等問題。為使聽障兒童順利適應團體生活與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本會聽覺口語師與家長、幼兒園老師和臨床心理師合作,開啟「聽損家庭社交互動課程」計畫。本研究將探討相關專業人員如何在此計畫中應用跨專業團隊模式,評估學齡前聽障兒童的社會行為,針對評估結果設計社交互動課程內容,並在課後將跨專業團隊的評估與建議回饋家長,以瞭解此模式對聽障兒童社交技巧的影響。

 

方法: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期望能夠改善聽覺口語師在一對一教學中欠缺實踐社交技巧情境的問題。本會在社交互動課程的策劃期先以「學前兒童社會行為量表」(2013,趙麗華)的評估結果做為聽障兒童社會行為發展的依據,篩選出「正向行為」分數低者進行介入,同時應用跨專業團隊模式於課程計畫中,從不同專業角度討論及釐清聽障兒童的行為問題,協助家長聚焦於兒童無法適應社交規範的原因及待達標的行為標準上,並提供適切的教養策略和引導建議。

 

結果:研究者向本會南區中心所有34歲的聽障兒童發放「學前兒童社會行為量表」,依標準參照篩選出正向行為表現分數低於80分的聽障兒童提出計畫邀請,再召集該童之聽覺口語師、家長、幼兒園老師和兩位臨床心理師組成跨專業團隊,依循以下服務流程:(1)課前討論、(2)課程活動帶領和兒童表現評估、(3)課後分析、(4)提供評估結果與建議,並發展出「兒童能力概況簡述表」、「家長親職能力概況簡述表」、「聽損家庭社交互動課程課綱」及「滿意度調查表」。能力概況簡述表分為前、後期兩部份,臨床心理師以質性內容記錄聽障兒童與家長的能力概況,作為後續團隊中其他專業人員介入的參考。社交互動課程課綱則是由聽覺口語師及臨床心理師共同討論完成,主題包括「遵守團體規範」、「辨識自我與他人情緒」、「挫折忍受度與心理調適」及「問題解決能力」等,由心理師依據不同主題,為家長和聽障兒童分別設計為期五個月的課程內容,並以團體活動的形式進行。滿意度調查表則是在聽覺口語師提供最終評估結果與建議後由家長填寫,以瞭解家長對於社交互動課程整體計畫的看法。研究結果共有9位聽障兒童及13位家長接受跨專業團隊服務,在家長和幼兒園老師填寫的「學前兒童社會行為量表」後測中,聽障兒童的「正向行為」平均分數提高了8.4分。滿意度問卷總共回收13份,家長對社交互動課程計畫整體滿意度達九成以上。

 

結論:結果顯示跨專業團隊模式確實提升了聽障兒童正向行為的表現,家長透過主題式課程學習到不同的教養策略與引導技巧,即使在課程結束後也能持續於日常生活中引導聽損兒童建立良好的社交能力。

 

關鍵字:跨專業團隊模式、早期療育、聽障兒童、社交互動技巧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