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論文大會 報導
柯雅齡
Ya-Lin Ko
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Taipei
研究背景與目的:《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第24條指出「為了讓身心障礙者能夠不受歧視、機會均等的享有教育權,各國政府應致力推動融合教育制度。」《兒童權利公約》(CRC)第23條強調「身心障礙者在普通教育系統內獲得必要的援助,便於他們切實獲得教育。」融合是系統性的教育改革歷程,透過環境及教學調整,讓所有學生都能擁有公平與參與的學習經驗,獲得符合其需求與喜好的學習環境。教育部國教署於109學年度起實施「集中式特教班融合教育試辦計畫」鼓勵各直轄市、縣市設有特幼班的公立幼兒園申辦,讓特幼班幼兒能融入一般幼兒的學習。然如何讓特幼班幼兒亦有融合機會,並獲得有品質之學習。因此,本研究著眼於瞭解一所國小附幼特幼班實施普特融合之歷程,過程中特幼班教師角色、實施歷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及反思。
方法:為探討特幼班實施融合教育之歷程,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以觀察、訪談及文件蒐集資料。11次入班觀察、2次訪談、研究札記及省思、文件資料(輔導紀錄、教學日誌、IEP等)。研究場域為一所設有特幼班之國小附設幼兒園,110學年度有三班3~6歲混齡班及一班特幼班,幼兒園教學型態以學習區教學為主;111學年度增設一班兩歲專班,實施融合班級仍以三班3~6歲混齡班及特幼班為主;研究參與者包括兩名特幼班教師、園主任、普通班教師。
結果:第一年融合實施情況,一開學則將8名特幼班幼兒分配至三個3~6歲混齡班,兩位特幼班教師及教師助理員分配至三個班級,會視幼兒情況進行調整,採取全日融合型態,開學前共同思考環境動線及教學,學期間普特教師會共同討論教學及幼兒情況,特幼班教師非僅是協助特幼班幼兒、也會協助普通班融合生、疑似生及經驗較為不足幼兒,過程中特幼班教師不斷思考自己在班級中的角色定位及特幼生IEP學習情況,發現特幼班教師充分理解特幼生能力之必要,須與普班教師有更為密切的合作,也要讓家長了解實施融合教育之重要。有了去年融合經驗,第二年開學初則有親師座談會,第一個月特幼班幼兒在原班教室進行學習,有助於特幼班教師充分理解每一名幼兒之能力及需求,開始著手特教宣導活動,邀請普通班師生至特幼班與幼兒互動,並以繪本故事進行特教宣導,理解個別差異及相處方式;IEP會議則邀請普特班教師共同參與以確保了解每一名幼兒能力。第二個月起則實施半日融合,下午則以學習區活動及IEP實施為主,為達到上下午課程一致性,特幼班規劃學習區及調整教材教具的難易度。這學年度,邀請學前巡迴輔導教師、治療師共同入班,讓IEP實施更能自然融入作息,妥善運用人力及空間,讓特幼班教室也成為融合空間,特幼班教師會於部分時間進行教學,讓班級中三位教師的互動更為緊密自然,關照全班幼兒。
結論:融合教育實施從「融入」到「融合」,第一年讓幼兒能進入班級為主,會針對教材教具進行難易度調整,較難於普通班作息中實施IEP;第二年團隊成員互動更為密切頻繁,且邀請不同專業人員共同入班解決問題,思考自然的融合形式;能實施融合教育有賴於園主任建立團隊成員之共同願景、願意共同面對挑戰、解決問題;普特幼教師相互理解不同班級文化及幼兒特質,從中修正找到合適的教學型態;特幼班教師不斷調整自己在普通班的角色,也學習適時放手,相信在團隊支持下特幼生可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型態。
關鍵字:特幼班、融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