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五屆 早期療育機構間合作的影響因子之分析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An analysis of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interagency collaboration
姓名: 曾淑賢
Shu-hsien Tseng
所屬單位: 中原大學特殊教育系暨早療中心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and Early Intervention Center
Chung-yuan University
地址: 桃園縣中壢市中原大學特殊教育系
電話: 03-265-6750
E-mail: hellosh@cycu.edu.tw


 

 

研究背景及理論基礎
為達到最佳的服務效益及充分地運用有限的資源以避免資源提供的重複與浪費,社會服務機構間的合作乃勢在必行。 因此,機構間的合作深受社會服務工作者的重視 (Harbin, Ringwalt & Batista, 1998; Peterson, 1991; Smrekar & Mawhinney, 1999),但同時這也是一項充滿挑戰且耗時的任務 (Friends & Cook, 2000; Peterson, 1993)。 由於特殊幼兒及其家庭的需求常牽涉到多重的服務種類,因此,在早期療育服務機構中的合作也是相當重要的議題。 然而,過去的文獻大多只是點列出發現到的影響合作之因子,卻缺乏進一步的分析,例如不同因子的互動情形、各因子的相對重要程度及其導致的效果。 為了瞭解這些情形,以期能針對關鍵的影響因子來擬定改善方案,提供實務上有效的評估依據,進一步的分析更形重要。 Knapp(1995)亦指出機構間合作領域極需要以強固的理論為基礎的研究,來增強對目前文獻中關於合作的研究結果更明確及完整的分析。

因此本研究初探性地運用Bronfenbrenner(1979 & 1995)的生態發展模式(Ecological-developmental Model)及生物生態觀點 (Bioecological Paradigm) 為理論架構來檢視早療機構間的合作互動。 應用此架構,早療機構間的合作以及相關人員的合作觀念和實際參予都可被視為持續不斷發展中的過程。 但由於時間與人力的限制,此研究主要針對Bronfenbrenner(1979 & 1995)觀點中的 "活動"、 "人際關係"、 "角色期待"等因子進行探討。 此外,由於 "合作"相關課題的探討無法脫離合作的情境,因此機構間的合作互動最佳的研究環境乃是其自然發生的情境。 所以本研究以質性的分析來探討早療機構間合作的推動因子與阻礙因子。


研究問題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問題為 "推動或阻礙早期療育相關機構間合作互動之因素為何?" 根據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問題以及理論架構(Bronfenbrenner,1979 & 1995),擬訂下列次問題(Sub-questions):
1. 早期療育相關機構間如何合作以提供服務(例如:活動、機制等等)?
2. 早期療育相關機構之代表們的人際關係如何影響合作互動?
3. 早期療育相關機構間或代表們的角色期待如何影響合作互動(例如:法律責任等等)?
4. 早期療育機構間的合作的發展過程為何? 機構代表們的合作觀念的發展過程為何?
5. 早期療育機構間的合作對服務的影響如何?


研究過程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並以訪談為主要的資料收集方式。 針對美國東岸一都會地區的一個早期療育服務機構間協調委員會的22個委員進行深度訪談。 Marriam (1982) 建議好的訪談一次只問一個問題並且要避免主導性或yes-or-no的問題。 深度的訪談應儘量保持開放,同時容讓問題從訪談過程中自然產生。 所以本研究採半結構式訪談。 半結構式訪談以訪談大綱(interview protocol)為引導,同時提供足夠的開放空間讓其他問題自然產生。 在質性研究中,為使資料收集更深入,資料分析應與訪談同步進行(Marriam, 1982),也就是說資料分析是從第一次訪談後開始。 因此,分析的結果可以回饋給繼續進行中的訪談。 若在分析當中,發現有需要進一步釐清的地方,也會針對同一對象進行多次訪談,直到資料分類的結果不再呈現新的分類,也就是所謂的 "資料飽和狀態"。

由於質性研究無法建立量化的信度與效度(reliability and validity),為建立資料的可信度(credibility),本研究亦收集早期療育相關機構間合作的相關文件,包括各早期療育服務機構所提供的相關文件以及機構間協調委員會的觀察記錄和會議記錄等等,並進行文件分析(document analysis)。 文件分析的結果協助確認訪談資料。 訪談及文件資料先經過分類 (Categorization)。 分類後的資料以 "持續比較方法"(Constant Comparative Method, Glaser & Strauss, 1967) 進行修正,使得資料的類別庫涵蓋所有關鍵的資料並且反應出研究的目的,但彼此不同質卻呈現概念的一致性。 最後的步驟為分析資料類別之間的關係,然後進行整體概念的整合與模式的建立。


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發現影響早療機構間合作的主要因子基本上與研究社服機構間合作的文獻一致((Johnson, Zorn, Tam, LaMontagne, & Johnson, 2003; Malloy, Cheney, & Cormier, 1998; Miller et al., 1995; Smialek, 2001; Wyly et al., 1996). 這些主要因子包括法令規定、協調委員會的作用、機構代表間的溝通、領導者的角色、機構及個人的利益考量、人脈網絡、經費、所需時間和對療育模式的觀點。 這些結果顯示除了研究問題所針對的合作性提供服務的活動或機制、機構之代表們的人際關係、代表們的角色期待等類因子對合作互動有所影響外,機構特質及機構代表的個人特質以及合作環境都會影響合作互動。

由於各地區域早療系統的差異極大,這些因子影響的程度也會因系統而異。 例如 Johnson 等人 (2003) 針對中西部一區域的研究發現機構代表間的溝通對機構間合作的影響最大,然而在在此研究案例中則發現合作環境因子中機構的風氣以及對療育模式的不同觀點特別是合作關係中的衝突點並對合作的影響較溝通更為重要。 此外,本人亦發現只有少數因子單一地推動或阻礙機構間合作,大部分的因子都交叉互動,共同影響合作的情形,在有些情況一組因子可能會推動合作,而在其他情況下同一組因子則可能阻礙合作。
 
整體而言,此案例中的早療機構間的合作在持續發展中。 可觀察到機構間或個別代表間合作結構的改變、部分觀念的整合以及針對不同環境的調適。 機構間的合作對服務提供的影響則包括以家庭為中心的療育服務觀念的推廣、早療服務的倡議、資源的整合運用等。


對未來的建議
實務上,由於只有少數因子單一地推動或阻礙機構間合作,大部分的因子都交叉互動,共同影響合作的情形,在有些情況一組因子可能會推動合作,而在其他情況下同一組因子則可能阻礙合作。 而且,由於各地區早療系統的差異極大,這些因子影響的程度也會因系統而異。 因此,在設計或改進機構間合作時,應瞭解個別系統的特質、不同因子可能的互動情形,同時考慮可行性,並觀察其影響的範圍及時效。 這些瞭解將能夠幫助機構實際改進合作互動,使早療資源更有效的整合運用。 在學術上,也應試圖建立針對合作關係的有效評估模式,突破以往相關研究只能列點說明影響合作關係的各項因素的瓶頸,而能進一步比較不同因素的影響程度。 以期能協助機構發現影響合作關係的關鍵因子,才能加以克並服進一步推動機構間的合作及資源整合。

此外,本研究初探性地運用Bronfenbrenner(1979 & 1995)的生態發展模式(Ecological-developmental Model)及生物生態觀點 (Bioecological Paradigm) 為理論架構來檢視早療機構間的合作互動。 此架構的應用提供資料分析一套有效的參考大綱 "資料分類起動大綱"(a provisional start list of codes, Miles & Huberman, 1994)。 此參考大綱協助卻不限制資料分析。 而結果發現本研究之分類都符合此大綱的類別。 並且,Bronfenbrenner的理論架構連結大環境的影響與個別行為,幫助研究者釐清複雜的機構間合作的各種因子的層次與關連。 因此本研究建議更多的機構間合作的研究可採納Knapp(1995)的建議,以類似的強固理論為基礎的研究,來增強對研究結果更明確及完整的分析。


參考文獻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onfenbrenner, U. (1995). Developmental ecology trough space and time: a future perspective. In P. Moen, G. H. Elder, Jr., & K. Lüscher (Ed.s), Examining lives in context: perspectives on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pp. 619-647).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Friend, M. & Cook, L. (2000). Interactions: Collaboration skills for school professionals. NY: Addison Wesley Longman.
Harbin, G., Ringwalt, S., & Batista, L. (1998). Local interagency coordinating councils: Purpose, characteristics, and level of functioning. Chapel Hill, NC: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Institute on Service Utilization, Frank Porter Graham Child Development Center,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Johnson, L., Zorn, D., Tam, B., LaMontagne, M., & Johnson, S. (2003). Stakeholders' views of factors that impact successful interagency collaboration. Exceptional Children, 69 (2), 195-209.
Malloy, J., Cheney, D. & Cormier, G. (1998). Interagency collaboration and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for students with emotional or behavioral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21(3).
Merriam, S.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Miles, M. & Huberman, M. (1994).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Thousand Oaks, CA: Sage.
Miller, K., Scott, C., Stage, C. & Birkholt, M. (1995).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in an interorganizational systems: service provision for the urban homele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2(6), 679-699.
Peterson, N. (1993). Interagency collaboration under Part H: the key to comprehensive, multidisciplinary, coordinated infant/toddler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Early Intervention, 15(1), 89-105.
Smialek,M. (2001). Team strategies for success. Lanham, MD: Scarecrow Press.
Smrekar, C., & Mawhinney, H. (1999). Integrated services: challenges in linking schools,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In J. Murphy, & L. K. Seashore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Wyly, V., Allen, J., Pfalzer, S. & Wilson, J. (1996). Providing a seamless service system from hospital to home: The NICU training project.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8(3), 77-84.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