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五屆 學前融合教育師資培育之探討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A Study on the Teacher Preparation for Early Childhood Inclusive Education

劉蔚萍*、張秀婷
*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助理教授
Wei-Ping Liu, Hsio-Ting Chang
Shu-T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融合教育已為教育趨勢,對特殊需求或一般學童,均有正向影響(吳淑美,民85;Guranlnick, 1990; Jenkins, Odom, & Speltz, 1989; Odem, 2000)。師資為學前融合教育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王天苗,民90;張英鵬,民90),然而台灣特教師資培育,素來因應國中小與高中特殊需求學生之需求為主,目前學前特教師資缺乏,無法因應幼兒園需求。另一方面,幼教師特教專業知能有限(王天苗,民90;林美瑗,民92;林麗英,民92;許碧勳,民90;張翠娥、劉蔚萍、周俊良、馬長齡、李淑真、林月仙、葉玉如、吳玉惠、黃麗蓉,民92;劉蔚萍、王銀絲、徐淑珍、卓政翰、紀岑姣,民92;蘇雪玉,民89),無法滿足特殊需求幼兒的教育需求。

教師專業自信心與其專業知能有關,當幼教師自覺特教知能不足,較不贊成融合教育,且無自信可提供個案良好教育(張英鵬,民90;張翠娥等,民92;劉蔚萍等,民92; Buysse, Wesley, & Keyes, 1996; McDonnell, Brownell, & Wolery, 1997; Stoiber, Gettinger & Goetz, 1998; Wolery & Wilbers, 1994)。教師養成可分為兩階段,一為在校師資培育過程,一為在職進修研習,大多數融合教育相關研究以在職教師為主。前文已知調查研究或實徵研究結果顯示,幼教師特教專業知能有限,然而以在職研習課程或專業人員輔助在職教師進行融合教育、提昇教師特教專業知能,無非有亡羊補牢的缺憾,若能在師資培育過程中,加強培育相關專業,無非是更積極的方式。

課程為專業養成的關鍵因素,各科系的課程設計,乃基於哲學理論和學習目標,為達成目標的一種組織化開發歷程,包括定出所需步驟、行動與用具,它爲在學者提供正式或非正式的學習機會(Spodek & Saracho, 1994)。因此本研究目的有三:
一、 探討大專院校幼教與幼保科系課程中,融合教育相關課程之種類與數量
二、 探討大專院校特殊教育科系課程中,幼兒教保相關課程之種類與數量
三、比較與討論上述兩系課程



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以大專院校幼教系、幼保系與特教系為調查對象,以網路搜尋機制鍵入關鍵字「幼兒保育系」、「幼兒教育系」與「特殊教育系」搜尋,共21所大專院校設有幼教或幼保系,但4所學校網頁中,無法查詢到詳細課程資料,因此有17所幼教保系課程資料。共11所大專院校設有特殊教育系,但僅8所查得課程資料。
二、研究步驟與工具:進入各系網站,查詢92年提報教育部之日間部四年制,列印網頁課程資料,由兩位作者分別對課程進行分類與統計,將兩者分析結果核對,針對相異點進行討論。
三、資料分析:計算相關課程學分數,與其所佔學分數百分比。若該課程為必修課,則以專業必修為總學分計算百分比;若為選修課,以該系所有選修課學分數為計算基準。


結果與討論
一、幼教保系中融合教育相關課程分析結果
(一)必修課程:
平均學分數為3.9學分(SD=6.76;R=0-32),佔系必修總學分數之百分比,平均為4.32﹪(SD=2.8%;R=0-12%)。課程可分三類,依數量排序:通論(如「特殊幼兒教育」、「幼兒特殊教育概論」)、發展與保育(如「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特殊嬰幼兒發展與保育」、「特殊嬰幼兒發展與輔導」)、其它類(如「特殊幼兒診斷」、「早期療育」、「行為改變技術」)。

(二)選修課程
平均學分數為8.29學分(SD=5.35;R=0-20),佔系選修總學分數百分比平均12.54﹪(SD=8.72%;R=0-31.75%)。課程型態相當多元化,依統計結果由多至少依序為治療類、行為輔導類、發展與教育類(如概論與障礙類別的發展與教育)、融合教育類、教學類(如課程、特殊幼兒教材教法、教學設計等)、早期療育類、診斷與評量類與社會工作類(如家庭服務、社區服務、個案管理等)。

二、特殊教育系之幼兒教保相關課程分析結果
(一)必修課程
平均學分數為0.86學分(SD=1.07;R=0-2)。佔系必修總學分數之百分比平均1.89﹪(SD=2.4%;R=0-5.26%)。課程包含「幼兒心理學」與「特殊幼兒教育」。
(二)選修課程
平均學分數為5.71學分(SD=5.09;R=0-12)。佔系選修總學分數之百分比平均4.76﹪(SD=4%;R=0-11.76%)。課程類別依多寡順序排列:治療類(如「音樂治療」、「遊戲治療」、「藝術治療」、「復健心理學」等)、早期療育類、發展類(「幼兒發展與保育」、「幼兒語言表達」、「幼兒行為觀察」)、社會工作與福利類、評量類(如「特殊幼兒評量」、「特殊幼兒教育評量」)、課程模式類(如「幼稚園課程設計」)與教學類(如「學前特教學生教材教法」)。



三、 討論
(一) 幼教保系v.s.特教系課程
幼教保系不論於必修或選修課程,均規劃較多融合教育相關課程,呈現多元專業的課程型態。
而特教系課程,仍以培育學齡特教師為主,鮮少學齡前相關課程,必俢課偏向教育通論類,如教育心理、課程教材教法等,大多未安排幼教保或學齡前教育。僅一系以學童年齡為分野,規劃學齡前與學齡分組課程,該系學齡前組課程含五科、十學分的幼教課程;再者,多依障礙類別規劃課程,與學齡前不以障別分類的概念相違;最後,無「學前融合教育」或「融合教育」課程,課程似乎未反應教育政策與使命。
若以跨專業知能培育而言,兩系均以治療類課程佔首位。
(二)相關課程之思考
1. 科系核心課程v.s.跨專業課程,學分數與比例的適當性
幼教保是一專業領域,特教亦是一專業領域,如何讓兩專業領域於課程上交流,以培育符合教育需求之師資人才,是師資培育機構面臨的挑戰-科系核心課程是否需融入多元專業領域課程?特教或幼教課程,需再彼此的科系課程中佔多少學分數或百分比才適量?
2. 課程與潮流趨勢
雖教育政策鼓勵融合教育方式,且教育趨向向下延伸,但由分析結果得知,大多數特教系仍未於課程反應教育趨勢,為因應學前特教師資之需求,調整培育目標。絕大多數幼教保系課程因應融合教育趨勢而進行調整,或以多元專業方向開設選修課程。師資培育機構如何配合時代趨勢與教育政策,適當調整課程與培育目標,以協助相關專業之發展,為師資培訓機構之挑戰。


結論與建議
一、 結論
(一)幼教保系課程規劃融合教育相關課程,必修課平均3.9學分,百分比4.32%,包括通論、發展與保育與其它三類。選修課程平均學分數為8.29學分,百分比12.54﹪,課程型態相當多元化。
(二)特教系學齡前相關課程,必修課平均學分數0.86學分,百分比1.89﹪。選修課程平均學分數5.71學分,百分比平均4.76﹪。課程類型多,但開課學分數與比例較幼教保系少。

二、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相關科系搜尋恐有疏失,可以進一步與相關單位詢問資料
本研究使用一般搜尋機制,鍵入科系名稱為關鍵字進行搜尋,目標?。然而以幼教保系而言,學生畢業時擁有保育員資格,可至托兒所任教,但此資格條件乃依課程、而非科系名稱判定,系名如「家庭與兒童發展學系」之類亦擁有同等資格,但未在此研究分析範圍內。因此未來可向內政部相關單位詢問相關科系,再進行課程資料搜尋。

(二)網路課程資料恐有遺漏,未來可詢問開課單位進行確認
本研究以網路課程為分析資料,若系未將課程登錄網頁,或變更課程但未更新網頁課程資訊,則無法搜得該筆資料。未來研究可與開課系所進行確認。

(三)目標課程百分比計算困難
少數學校未將校定必修與系專業必修課程區隔,因此計算相關課程數時有困難。再者,部分科系呈列課程資料時有重複現象,難以計算,以特教系為例,有不同障礙分組課程,一課程在某組為必修,但為其他組之選修,類似此類課程,研究中計入必修或選修,均陷入兩難。

(四)依課程名稱不易分類,可進一步查詢教學內容
部分課程不易判別其是否屬於融合相關課程,如:「個案研究」可依社工、特教、融合個案或實施融合之學前機構等,不同領域切入課程內容;另外,「幼兒健康評估」可非常偏重生理學,也可偏重特殊幼兒身體評估或診斷;「行為改變技術」與「幼兒行為輔導」均與行為有關,但前者明顯是特教相關課程,但後者變化性大,諸如此類均需進一步查詢教學內容,或與任課教師確認,才能歸納。

另一方面,或許幼教課程內容中,包含融合教育相關議題,但因課程名稱限制,而未被納入計算資料中,例如:樹德科技大學「兒童福利」與「鄉土關懷」,曾討論特教協會成立過程、邀請特殊幼兒家長講述教養孩子的心理歷程,並請學生至特教機構擔任志工服務一學期,但這類課程未計入計算。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